安逸四川:心理疗愈的摇篮
——从卢加强先生《安逸哲学》说起
杨 华
盆地是四川人的摇篮,安逸是祖传的摇篮曲。
——卢加强
连夜通读了卢加强先生花一个月完稿、四川人民出版社两个月内出版的新书《安逸哲学》,第一次对已生活八年的这座城市,有了热辣滚烫的认知。
![]()
《安逸哲学》 卢加强 著
四川人的口头禅“安逸”,在加强先生笔下,是大熊猫黑白相间绘乾坤的太极图,是火锅汤麻辣鲜香聚百味的融合态,是麻将桌上张弛有度顺势为的进退说,是盖碗茶里和谐共生天地人的宇宙观,是宽窄巷子收放自如转心镜的诗意学……一个词语,可谓写尽上下五千年的天地传说,囊括人间百态的世相烟火。让我们从熊猫的动与静、火锅的分与合、麻将的进与退、茶叶的浮与沉、巷子的宽与窄等这些寻常的现象中,品味出意味隽永的人生哲思,天地律动。关于平衡,关于转化,关于二元统一,关于创伤与疗愈等等。
通过加强先生的描写,我看到,安逸,不是名词,是动词,不是静止,是流动。正如他所说,“安于当下,逸于永恒”。我认为,他通篇所阐释的安逸哲学,就是处理内外关系的哲学,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安逸,对个人而言,就是安其心,逸其身。盖碗茶里的慢生活,是活在当下,重在每一个体验中舒展生命力,感受光阴流逝中的嘀嗒心跳、玉露春风,在自我内观中休养生息,安稳心理。
安逸,对他人而言,是安其理,逸其情。火锅汤里的九宫格,精妙地煮出人情世故,有序分格,照顾每个人的喜好,共食一锅底,情感上不分你我,拉进距离,分与合,呈现人际关系于情于理的真谛。
安逸,对世界而言,是安其位,逸其顺。都江堰的鱼嘴口,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与内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外江泄洪排沙,内江引水灌溉,让洪水顺势分流,灌溉良田。道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势而为,相互依存。
通过加强先生追溯根源、引经据典的论述,让我体会到,巴蜀这种独特的安逸文化,是一种独创的心理疗愈方法。安逸四川,当之无愧为心理疗愈的摇篮。
安逸基因的历史性:巴蜀文明生生不息的明灯
四川的安逸基因,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从地域构形看,巴蜀处于广袤中华大地自西向东、由高到低三个大落差阶梯的中间内陆腹地,联通南北西东。从海拔高达7500米的贡嘎雪山到群山环抱低至600米的成都平原,形成垂直完整的地形地貌,自然禀赋独特丰富,是万物生灵的洞天福地。中间盆底,接高走低,山峦起伏,沃野守护,状似摇篮的地理屏障,构成安全基地的心理边界,磐石之心,屹立塑形。这是孕育安逸基因的独一无二的沃土温床。
从历史渊源看,巴蜀大地,自上古以来便是巴人与蜀人以及其他族群先民活动的区域,两者水乳交融,文化复合共生,成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闪耀组成。《巴蜀文化通史》有记,“蜀人慕文好乐,精敏健雄,浪漫诙谐。巴人质直尚勇,豁达豪爽,吃苦耐劳。”自古便有“巴出将,蜀入相”之说。可见巴蜀同源同囿,又同中有异,形成史渊悠久、流传有序的刚柔并济的复合型文化共同体。这样的血脉基因,战时为兵,雄得起,平时为民,闲得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能文能武,进退自如。流水之形,顺势而行。这是构筑安逸基因的坚不可摧的四梁八柱。
正如加强先生所说,“盆地是四川人的摇篮,安逸是祖传的摇篮曲。”
![]()
嘉宾对谈
安逸哲学的传承性:东西方文化量子纠缠的呼应
安逸文化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区域发展与特色彰显。在巴蜀大地,璀璨的华夏文明集中通过关系的哲学来赓延薪续。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自我关系,可谓是处理得明明白白。有史以来,天府盆地,人都是最珍稀的存在。从秦代的“徙秦民入蜀”四万人,到明清战乱600万人口只剩不足八万后的“湖广填四川”,两三千年的历史,发生八次大规模移民大潮,一次又一次经历战火的生灵涂炭,千里荒芜,十室九空。包括地震的山河撕裂,洪灾的满目疮痍,瘟疫的瘴疠横行……随时面临死里逃生,活下来,成为刻在巴蜀基因里最坚韧的品性。也正因为如此的向死而生,所以川人在处理与人的关系和与环境的关系,都本着患难与共、同声共气的心意,打破人类进化史亲缘选择的局囿,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共享天地之精华,共护人类之家园。
川人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呈现的安逸哲学脉络,总体而言是传承了太极的阴阳平衡,黑白流动,和合与共。接纳变化,拥抱动荡,在不确定中安稳自己的内心,才有了“安逸四川”的文化名片。闲时吃个九大碗的坝坝宴,晒个蜀犬吠日的大太阳,摆个方言夹杂的龙门阵,喝个三才碗的盖碗茶……这一切,都是刻在巴蜀基因里“接纳命运的无常,开启苦难的疗伤”的日常写照。正如加强先生所说,“四川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其实是一种‘感恩凝视’。”正是这样有觉察的自我疗愈,涵养出川人从容悠然、松弛闲适的气质。见惯生死,看淡得失。
安逸文化一脉相传的黑白共生的东方太极说,与荣格提出的阴影人格论的西方心理学异曲同工,相互呼应。他认为,人格包括显性和隐形两部分,隐形人格是在潜意识中被压抑或未被察觉的特质,称为影子人格。而心理健康的根本,就是把显性人格和隐形人格进行有机整合,在圆满中使生命力充分流动,循环往复。心理疾病的产生,就是在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恋基因的携裹下,否认阴影的存在,把自己不喜欢的一些特质全压抑进潜意识,然后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投射,并对被投射者进行疯狂的打压甚至屠杀,以避免触发自己的羞耻感。人类的有些种族,血脉流淌的便是这种自恋的基因。不敢直视族群的创伤与不足,通过暴力征服显示自己的强大,把弱小的特质,悉数投射到被霸凌的群体身上。并为自己的侵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有罪归因,别人都有罪,自己是替天行道。这也是战火纷飞的集体潜意识的心理成因。
相较之下,四川的安逸文化,能如此的豁达与畅意,正是整合了人格的阴影,对族系的各种创伤,永远持接纳的态度,不回避,不怨艾,以举重若轻、幽默诙谐的方式进行疗愈,平时注重休养生息,以备不时之需能“雄起”。四川的安逸文化,这朵在苦难里开出的芙蓉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交汇的典范,形成隔空呼应的量子纠缠。
正如加强先生所说,安逸四川“让苦难不再是文明的断裂点,而是精神的生长点。”
![]()
本文作者杨华(右)与卢加强先生在新书发布会上合影
安逸图谱的包容性:AI时代人类命运共体的导航
安逸图谱的这种包容性,生动诠释了“友者生存”的奇迹。美国演化人类学教授布莱恩•黑尔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存在的人属物种走到今天,于智人出现后的30万年里,在共享这个星球的至少五个人属物种中,人类并不是最聪明、强壮、有创造力的一支,而演化的真正优势在于,人类具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友善,一种与他人协调和沟通的高超能力。正是这样的理解包容、沟通协作使人类在物种竞争中脱颖而出,繁衍发展。也是这样的友善哲学,让巴蜀大地一次又一次迈过深重的苦难,抱团取暖,废墟重建。才有今天“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闪光名片。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大国博弈愈加激化、文明冲突不断升级的人工智能时代,安逸图谱无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友者生存”的东方范式与导航。应对世界的动荡疏离,重新审视人类命运的走向,认知演化理论明确启示:为了生存与繁荣,我们需要扩大“朋友圈”,把被试作外人的“他们”变成属于自己人的“我们”。休戚与共,和谐共生。
“四川的‘安逸’,从来不只是自我安放的小径,更是一条指向共情的大道。”加强先生在书中饱含情感地诉说,“‘安逸’早已超越地域与民族的标签,成为人类对‘诗意栖居’的共同注解。”
友者生存。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焕发生机,正是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脉系积厚流光。安逸文化,是锦绣天府为世界贡献的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中华文化的四川范式。
安逸四川,守护人类精神的家园。
安逸四川,疗愈人类心理的摇篮。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华〔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直作协校园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教育厅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家库成员,心理咨询师。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出版《你的九岁,我的九岁》(第一作者,与儿子合著)《我的蓉漂:不似天涯,是吾乡》文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