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法治报
![]()
“没想到,在家门口的综治中心一天就把孩子摔伤的赔偿问题彻底解决了,太高效了!”10月19日,拿着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司法确认裁定书,幼儿黄某的家长激动地说道。
这起发生在大雁塔街道的侵权纠纷,是雁塔法院入驻街道综治中心后的第一例调解案件,也是“法院+综治中心+N”诉调对接体系在基层治理中的成功实践。
9月初,1岁多的黄某在雁塔区某服务中心玩耍时不慎受伤,经西安市儿童医院治疗后康复,但千元医疗费支出让家长情绪激动,与服务中心就赔偿金额各执一词,矛盾逐渐升级。
“孩子才1岁多,万一留下后遗症怎么办?”“我们已经尽到了安全提醒义务,赔偿金额不能漫天要价。”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将问题反映至大雁塔街道综治中心。
接到诉求后,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入驻法官杨冉第一时间与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组成调解专班。“这起纠纷的关键是明确责任划分和赔偿标准。”杨冉没有急于促成调解,而是先结合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用通俗语言向双方解读:“服务中心对未成年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家长作为监护人也需尽到看管责任,赔偿应涵盖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支出。”
专业的法律解读让情绪激动的家长逐渐冷静,也让服务中心认识到自身责任。在人民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从“各不相让”转为“理性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服务中心一次性赔偿黄某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2万元。
“调解协议签了,要是对方反悔怎么办?”家长的顾虑道出了许多当事人的担忧。为打消这一疑虑,杨冉立即启动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她仔细核对门诊病历、医疗费发票等证据,确认赔偿金额合理合法后与立案庭高效对接,实现24小时内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这意味着,该调解协议获得了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若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从矛盾发生到拿到裁定书仅用3天,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诉讼时间和成本,更验证了“综治联动+司法确认”模式的高效性。
“我们将以这起案件为起点,把专业司法服务更深地融入基层治理。”雁塔法院民三庭庭长杨李华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持续深化与街道综治中心的协作,让更多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得到快速、妥善化解,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筑牢司法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