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饭后,王阿姨在厨房收拾餐具时,无意间听到电视中专家说起“家里常用的两种盐,可能和癌症风险有关”,她愣住了。转头望向厨房台面,食盐罐旁边赫然有两袋不同的盐,一袋精致白皙的普通食盐,一袋包装精美的“腌制用盐”。
她回想起前不久体检时,医生嘱咐她“少吃盐”,但究竟该忌哪种盐?难道真的有些盐会损害健康,甚至增加癌症风险?这个让人揪心的话题,今晚在无数家庭的厨房里悄悄蔓延。
很多人认为“盐只是调味,吃哪种都差不多”,但权威数据显示,长期摄入某些特殊盐类,的确可能让癌症风险悄然升高,尤其是家里常见的“腌制盐”和“亚硝酸盐”。
![]()
究竟哪两种盐隐藏健康隐患?市面上热门“低钠盐”“加碘盐”又该如何选用?王阿姨的担忧正困扰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答案远没有想象那么简单。你家厨房用的是哪种盐?
日常饮食离不开盐,可是,盐不仅是味道的来源,它的选择与用量也直接影响着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000毫克,相当于约5克食盐。
但调查发现,中国城市居民日均食盐摄入量高达9.3克,几乎是推荐量的1.8倍。盐吃多了,除了让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增,某些盐的类型还和癌症发生紧密相关。
![]()
专家指出,随着家庭腌制品、速食食品的增多,不恰当使用的“亚硝酸盐”以及“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盐”,成为健康隐形杀手。亚硝酸盐在腌肉、腊肠、泡菜等加工食物以及部分腌制用盐中广泛存在。
研究表明,长期摄入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盐,可导致肠胃道内环境异常,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生成,大幅提高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
2022年《柳叶刀·肿瘤学》综述中提到,50g腌制肉食品的每日摄入量会令胃癌风险提升18%-22%,其中,“亚硝酸盐添加”是罪魁祸首。
此外,部分老洗井盐和原矿盐在提纯过程中控制不严格,可能掺有杂质甚至重金属残留。相关检测显示,劣质食盐中铅、镉等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安全标准的比例高达6.7%。重金属一旦长期摄入,除了直接损伤肝肾,也被证实与肝癌、肾癌等风险相关。
![]()
腌制盐(腌肉盐、泡菜盐)
腌制盐多为粗盐或专用腌制盐,其特点是杂质较多、颗粒粗大,而且部分含有亚硝酸盐或其他防腐添加剂。
家庭腌制风潮兴起,不少人觉得“自家腌菜更健康”,但实际上,自制腌肉、泡菜时如果随意添加腌制盐或成分不明的腌制用盐,极可能摄入超标亚硝酸盐。
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胃癌发病占全球约50%,与“高盐、腌制食品摄入过量”密不可分。其中一个重要诱因,正是腌制盐里的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体内参与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具有明确致癌性。尤其是腌制盐未严格标识成分或被非法添加亚硝酸钠,更加剧了这一健康隐患。
![]()
劣质食用盐、原矿盐
以“原生态”“无添加”为噱头的原盐、矿盐、有的打着“进口”“土制”旗号,实则未经过严格净化工艺,可能富集重金属、杂质。
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局专项抽样报告显示,廉价老井盐、未精制矿盐重金属超标达10.2%,长期食用会使体内重金属缓慢蓄积,增加肝癌和肾损伤风险。不少家庭图便宜选购“散装盐”,殊不知省下的钱背后可能埋下健康危机。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购入的“加碘盐”或“低钠盐”
国家规定食盐需加碘,预防碘缺乏等健康风险。“低钠盐”在部分人群(无肾功能异常)中有助于降低高血压风险。
建议:选购包装上有SC编号和厂家资质的食盐;留意成分,避免买到“含亚硝酸盐”“色素”等加工盐。
![]()
腌制食品“少量浅尝”,勿用腌制专用盐自制
自家腌菜、腌肉、泡菜别图省事自制腌制盐。如果腌渍食品需用盐,优先选择普通加碘盐、控量控制在0.5%以内,腌渍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亚硝酸盐生成。腌制食品建议每周最多摄入100g以下,每次不要连续大量食用。
拒绝购买“原矿盐”“土制盐”类无证产品
勿迷信“原生态”“未精制”概念,这类盐很可能杂质多、重金属残留严重。正规渠道购买、注意保质期,避免劣质产品进入厨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