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疏残红,上街乱勇,里恨十端,言愁看罢……”
82岁的何苏生银发如雪,唱起武义草昆仍字正腔圆、铿锵有力。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他以七十年光阴深耕戏曲,用“学戏筑基、做戏践行、教戏传薪”的坚守,将爱岗敬业刻进每段唱腔、每个身段,为武义草昆续写华章。
何苏生的戏缘始于童年--父亲是陶村草昆班名角,四五岁的他常蹲在排练房角落,看前辈化妆、吊嗓,戏曲的种子在心中萌芽。1954年,10岁的他因家贫辍学,却总趁间隙偷偷学戏。父亲见他痴迷且有天赋,便让他正式学戏。11岁时,他因年龄、身形合适,在宣传《婚姻法》的短剧《小女婿》中饰演角色,虽无台词,却更坚定了从艺决心。年轻时的他不仅学戏,还跟着永康师傅学做面具,常替补救场。
1964年,20岁的何苏生在剧团改演现代戏时,身兼导演、舞美、道具等职,还客串登台。他执导的第一部戏《红色娘子军》,参照同名电影改走话剧风,同年又排演《沙家浜》等大戏。他深知“没文化搞艺术难”,便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语文、历史、文言文,只为精准解读剧本。1969年剧团合并后,他负责服装设计,曾因改革演出服饰获好评,还因精通戏曲各领域获“土博士”称号。
1991年,武义二职与婺剧团合办戏曲班,何苏生因经验丰富被请来,从此踏上讲台,一干25年。初教时,教学无大纲、无教材、无专业练功房,他却没退缩:“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断根”。他当学生的“活镜子”,亲自示范动作;还结合数十年经验,编纂3册教材,涵盖戏曲概念、表演技巧等,填补教学空白。他每天清晨第一个到练功房带学生练基本功,唱腔课上逐字教发音,还讲剧目故事帮学生悟角色。3年后,首届37名学员全优毕业,尽数进入武义婺剧团,其中不乏“梅花奖”得主杨霞云、楼胜等。2003年,戏曲班合并为兰香艺校,已近退休的他被返聘,又耕耘12年,不仅授课,还设计戏服、复排昆曲折子戏、参与编写教学大纲。
2016年,73岁的何苏生告别讲台,却未放下传承。他走进多所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教孩子画脸谱、识谱唱曲;还奔走各地开讲座,让更多人了解武义草昆。为保护草昆,他曾跑遍乡镇,拜访老艺人挖掘史料,手绘100多幅脸谱,夜以继日写就500多页手稿,助力《武义草昆》1997年出版。后来,他又与他人花四五年编著《武义昆曲选编》,2024年还耗时40多天,为武义婺昆文化艺术馆绘制数十个脸谱面具。
“职校走出的‘四朵梅花’都是我的学生!”何苏生的笑容朴实温暖。从懵懂学戏少年到桃李满天下的“名师”,从舞台全能艺人到非遗守护者,他用一生坚守,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谛,其故事如武义草昆唱腔,穿越岁月,激励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