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黄先生去年,他因交通事故导致腿部骨折,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总费用接近8 万元。
出院后,黄先生在具有销售许可的医疗器械公司咨询相关耗材价格时发现,同一厂家、同一型号、同一规格的耗材,价格相差悬殊。
例如,不锈钢骨牵引针在销售公司报价仅42 元,而医院账单上是483 元;针杆夹在销售公司报价168 元,医院账单中为2200 元。
“明明是同一个产品,为什么价格能差这么多?”黄先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向医院反映了情况。
医院回应:采购渠道不同,产品尚需核实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方面回应称,所有医疗器械和耗材均通过“阳光采购平台”集中采购,医院并无定价权。黄先生所比对的价格来自网络或其他渠道,“渠道不同导致了价格差”。
院方还表示,目前无法确认患者查询的产品与医院使用的是否完全一致。
根据监管规定,医疗器械特别是第二类产品的销售受到严格限制,一般不允许面向个人销售。像骨牵引针这类器械具有一定风险,以网络零售价作为参照并不完全合理。
差价确实存在,原因仍需厘清
业内人士指出,医疗耗材的定价体系较为复杂,涉及生产、流通、招标、配送及医保结算等多个环节。单纯对比网络价格与医院收费,并不能直接说明问题,但如此大的价差确实值得关注。
黄先生反映,在他向有关部门投诉后,医院小程序上的部分耗材价格出现了下调。这一变化是否与投诉有关,目前暂无官方说明,但也让公众的疑虑更深了一层。
多地推进耗材价格治理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及多地医疗保障部门都在推进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力求消除同类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渠道间的明显价差。
国家医保局此前也表示,将对制造成本与售价差距过大的药品和耗材展开整治,规范省际间不合理高价现象。
阳光才是最好的解释
无论事件最终结果如何,患者的关切都不难理解——花的每一分钱都希望明明白白。医院和监管部门也有责任给出公开、透明的回应,让耗材价格不再成为“谜团”。
只有让每一笔费用经得起推敲,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来源:澎湃新闻、新盐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