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白,一位从军营中走出的“全能型”创作者。他4岁习画,16岁学音乐,早年即在文学、绘画领域崭露头角。21年军旅生涯中,他不仅是荣立二等功的战士,更是《战旗报》的漫画专栏作者、诗人和军事摄影师、战士歌手、战士画家等多重身份。退役后,他深入影视工业腹地,历经灯光、摄影、导演、编剧、制片乃至发行等全岗位淬炼,同时作为音乐厂牌主理人持续创作。
近三十年跨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的深厚积淀,国内外获奖百余次,使其在AI技术浪潮袭来时,能厚积薄发。他并非技术的被动追随者,而是以全面的艺术修养为“算法”,引领其创作实践。2025年,其主导的AI概念短片《敦煌》以“数张照片生成奇幻世界”的极简模式引发行业震动,标志着一位“传统通才”向“AI造梦师”的华丽转型,为个体创作者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deepseek 收集数据整理
![]()
当全球影视工业还在为AI技术是噱头还是革命而争论不休时,一部名为《敦煌》的AI概念短片在深圳悄然诞生。它没有千万级的虚拟制片棚,没有庞大的特效团队,创作者易白仅凭“几张照片”,便构建了一个穿梭于壁画与都市的奇幻世界,并迅速引发行业震动。
这看似横空出世的“技术奇观”,并非一场单纯的AI炫技。它的背后,是一位从潮汕走出的创作者,用整整三十年时间,完成的一场从传统“全能工匠”到智能时代“AI造梦师”的漫长进化。易白的轨迹,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在技术洪流中愈发清晰的真相:AI不是创作者的掘墓人,而是那些饱经历练的“通才”们最强大的放大器。
![]()
![]()
![]()
一、 基石:三十载“通才”修炼,铸就驾驭AI的“算法母体”
在谈论AI之前,必须回到易白这个人本身。他的故事,是一部中国本土全能型艺术家的典型成长史。
![]()
4岁的画笔,16岁的琴弦,是这一切的起点。在广东汕头,年幼的易白在父亲启蒙下拿起画笔,少年时期又自学音乐。这段早期的艺术启蒙,并非简单的兴趣培养,而是视觉审美与听觉韵律的原始积累。此后,军营成为他最重要的熔炉。在《战旗报》连载漫画、出版诗集《心界》、从事军事摄影乃至荣立二等功,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将“叙事”刻入他的创作基因——漫画的分镜、诗歌的意象、摄影的瞬间,无一不是叙事的不同形态。
退役后,他主动跳入影视工业的“深海”。灯光师、摄影师、导演、编剧、制片人、发行人……他在新片场留下的200多条创作记录,如同一张详尽的“影视工业全流程地图”。
从现实主义科幻片《手机族》的编导,到公益微电影《宝贝回家》的后期,再到动画片《龙岗战疫之老王公司上市》的监制,他几乎触碰了内容生产的所有环节。与此同时,他作为“易白音乐连锁厂牌”发起人,在另一个维度深耕——作词、作曲、编曲,作品《铁花开》《潮汕》屡获国家级奖项。
![]()
这一切看似庞杂的跨界,在AI时代来临的那一刻,突然显现出其巨大的前瞻性。绘画功底,是他与Midjourney等图像生成模型对话的视觉语言基础;音乐修养,让他能精准调整AI语音合成的情感参数;编剧能力,是串联AI生成碎片化画面的叙事线;全流程的影视经验,则让他能像一个总工程师,精准指挥AI这支“超级团队”。他的大脑与阅历,本身就成了一个经过预训练的、质量极高的“创意算法母体”。
![]()
二、 质变:当三十年经验注入AI——“人机协同”的化学反应
《敦煌》短片的突破,本质上不是技术突破,而是经验赋能技术的质变。易白将他三十年的积累,与AI工具进行了深度的“化学反应”。
1. 视觉的“控制力”与“审美迁移”
AI生成图片具有随机性,但易白的绘画与摄影经验,让他具备了精准的“控制力”。他懂得如何通过关键词语境的设置,引导AI还原敦煌壁画历经风沙的肌理与色彩;他也知道如何将深圳地标的现代线条,以符合视觉美学的方式融入古典意境。这不再是普通用户的“抽卡”式尝试,而是带有明确审美导向的“指挥家”行为。他曾在军事摄影中锤炼的对光线、构图、瞬间的把握,如今无缝迁移到对AI生成画面的筛选与调试中。
![]()
![]()
2. 叙事的“完整性”与“文学想象力”
《敦煌》并非技术演示,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正是易白作为编剧和诗人的核心作用。仅凭几张照片生成的人脸是冰冷的,但当他为其注入“穿越时空的追寻”这一文学母题时,角色便有了灵魂。AI生成的飞天起舞、都市流光,被一条细腻的情感线串联起来,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叙事节奏。这背后,是他早年小说《逃兵》《猎豹》中对人物命运的刻画,以及诗集《心界》中对意象与情感的凝练。
3. 声音的“设计思维”与“情感化处理”
作为音乐人,易白对声音的敏感度远超常人。在《敦煌》及他其他的AI音乐MV中,他并未满足于AI语音合成的“字正腔圆”,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新的音色进行“编曲”。通过参数调整和后期处理,他让AI配音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携带了某种仿真的呼吸感与情绪波动,使其更贴近角色需求。这是将音乐制作中的“混音”与“母带”思维,应用到了AI语音的后期创作中。
![]()
三、 重构:“单人影视工业化”与创作权力的转移
易白的实践,其行业价值在于验证了一条可行的新路径——“单人影视工业化”。他通过一套精密的个人工作流,实现了对传统影视生产链的极致压缩:
用Midjourney + 绘画功底,替代了概念设计师和部分原画师。
用Runway/Pika + 导演分镜思维,替代了庞大的特效团队和复杂的现场拍摄。
用AI语音合成 + 音乐人耳朵,替代了部分配音演员和音效制作。
用智能剪辑工具 + 全流程经验,将后期制作效率提升数倍。
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高质量视觉内容的生产门槛和成本。它特别适合于概念片、先导片、独立短片和特定类型的动画剧集,让个体创作者首次具备了与小型工业团队抗衡的视觉表达能力。
![]()
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创作权力的转移。过去,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需要经过预算、团队、技术实现等多重过滤才能面世。现在,像易白这样的全能型创作者,可以将脑海中的世界观,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直接具象化,并通过付费点播等模式,直接与市场对话。他筹备中的12集AI系列剧,正是对这一模式的规模化验证,其成功与否,将深刻影响短剧行业的未来格局。
![]()
四、 启示:在AI重塑一切的时代,创作者价值何在?
易白的案例,为所有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技术越先进,传统功底越珍贵。AI模型是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图谱之上的。一个对美术史、影视语言、音乐理论有深刻理解的人,才能对AI发出更高级、更精准的指令。易白的“通才”积累,不是过时的包袱,恰恰是驾驭AI这匹骏马的珍贵缰绳。
其次,经验越多元,创新边界越宽广。 军营、剧组、录音棚、报社……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域,为易白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创作养分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当AI能够快速学习单一风格时,那种跨越不同领域、连接彼此的经验与洞察,便构成了无法被简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工具越智能,人性洞察越核心。 《敦煌》之所以能打动观众,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技术有多炫酷,而是其中蕴含的,对人类共同情感——对美的追寻、对历史的遥想——的共鸣。AI可以生成画面和声音,但至今仍难以自主产生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内核与情感温度。这份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共情,是创作者永恒的护城河。
![]()
![]()
结语
从汕头画童到深圳AI导演,易白走过的路,是一场长达三十年的“长期主义”创作实践。他像一位耐心的工匠,先用传统工具将自身的感知与技能锤炼到极致,然后在技术变革的临界点,稳稳地接住了AI这把“超级工具”。
![]()
《敦煌》那“几张照片”开启的,不仅仅是一个影视付费的新纪元,更是一个属于“通才”的黄金时代。它告诉我们,在工具迭代加速的世界里,恐慌与排斥无济于事,唯有像易白一样,持续地、跨界地、深度地修炼内功,才能在任何技术浪潮中,成为那个冲浪的弄潮儿,而非被淹没的沙砾。创作的终极战场,从未离开过我们的大脑与内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