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字子颜,南阳宛县人。他出身贫寒,年轻时在县里当个小小的亭长。有一次,他手下的宾客犯了法,他为了躲避官府追查,逃到了渔阳,靠贩马为生。他往来于燕、蓟一带,在各地结交豪杰,积累了人脉与见识。
![]()
后来,更始帝刘玄登基,任命吴汉为安乐县令。就在这时,王郎在河北起兵称帝,北方大乱。吴汉早就听说刘秀(后来的光武帝)为人宽厚仁义,是真正的明主,便一心想要归附他。当时刘秀正以大司马的身份镇守河北,安抚地方。
吴汉便劝说渔阳太守彭宠:“渔阳和上谷的骑兵天下闻名,您何不联合两郡精兵,投奔刘秀,共击邯郸的王郎?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立功机会!”彭宠觉得有理,但他手下官员大多想投靠王郎,彭宠犹豫不决。
吴汉见状,便走出府衙,在外边的驿站里苦思对策。恰巧路上有个读书人经过,吴汉便派人请来,设宴款待,向他打听消息。那人说,刘秀所到之处,百姓归心;而王郎自称是汉室宗亲,其实根本是冒牌货。吴汉听后大喜,立刻伪造了一封刘秀的书信,派人送到渔阳,让那读书人把听到的消息一并告诉彭宠。
吴汉再进府劝说,彭宠终于下定决心,派吴汉带兵南下,与上谷的援军会合,共赴刘秀麾下。
吴汉在广阿与刘秀会师,被任命为偏将军。不久,汉军攻破邯郸,吴汉因功被封为“建策侯”。此后,刘秀北征各路贼寇,吴汉常率五千精锐突骑担任先锋,屡次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有一次,铜马军残部与五校贼合兵十余万,趁夜偷袭邺城。吴汉当机立断,精选精兵夜袭敌营,大破贼军,一直追到馆陶,彻底击溃并收降了他们。
![]()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正式称帝,任命吴汉为大司马,封舞阳侯。当时,檀乡、五校、富平、获索等多股叛军共十余万人,在各地烧杀抢掠。吴汉率军出击,连战连捷,追击到无终,斩首万余,其余贼寇四散奔逃。河北由此平定。
吴汉为人质朴敦厚,不善言辞,急事临头也说不出漂亮话。但他沉着勇敢,富有谋略。名将邓禹多次向刘秀推荐他,说:“吴汉虽然不如我,但他忠诚可靠,能堪大任。”
每当战事不利,其他将领常常惊慌失措,唯有吴汉神色如常,反而加紧修理兵器,激励将士。刘秀曾派人暗中观察大司马在做什么,回报说:“他正在整修攻战器械。”刘秀感叹道:“吴公真是让人勉强满意啊,他一人就如一个国家般有分量!”
建武三年春,吴汉率耿弇、盖延在轵县西大破青犊贼。五年,庞萌叛乱,吴汉率军将其剿灭。十一年春,吴汉随岑彭讨伐割据巴蜀的公孙述,攻破荆门,长驱直入江关。
后来岑彭遇刺身亡,吴汉接管其军,继续进军。十二年春,他在鱼涪津击败公孙述大将魏党、公孙永,包围武阳。公孙述派女婿史兴救援,吴汉迎头痛击,全歼敌军。随后攻下广都,派轻骑焚烧成都市桥,震慑敌心。
十一月,吴汉亲率两万余步骑兵逼近成都,距城十余里扎营,横跨江面搭起浮桥,派副将刘尚率万余人驻守江南,两营相距二十余里。
刘秀得知后大惊,立刻下诏责备:“我千叮咛万嘱咐,你怎么临阵乱来!既轻敌深入,又分兵两处,一旦有急,无法呼应!”诏书未到,公孙述果然派谢丰、袁吉围攻吴汉,另派兵截击刘尚。
吴汉与敌大战一日,兵败退守营寨,被重重包围。他召集诸将,厉声说道:“我们跋山涉水,转战千里,深入敌境,来到城下。如今我和刘尚两处被围,形势危急。我打算悄悄带兵渡江与刘尚会合,集中兵力反击。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人人死战,还能取胜;否则,必败无疑!成败就在此一举!”
众将齐声应诺。吴汉设宴犒劳将士,喂饱战马,闭营三日不出,却在营中多树旗帜,烟火不断,制造大军仍在的假象。夜里,他率军衔枚疾行,悄然渡江与刘尚会师。
谢丰毫无察觉。第二天,他分兵阻击江北,自己率主力进攻江南。吴汉集中全部兵力迎战,从清晨打到下午,大破敌军,斩杀谢丰、袁吉。随后退守广都,留刘尚继续牵制敌军。
![]()
吴汉上书自责。刘秀回信说:“你退回广都很对,公孙述现在不敢轻易进攻刘尚而放任你。若他先攻刘尚,你从五十里外率军救援,正好能救其危困,必能取胜!”此后,吴汉与公孙述在广都、成都之间交战八次,八战八胜,最终兵临成都城下。
十一月戊寅日,公孙述亲率数万大军出城决战,命延岑阻击刘尚。吴汉派高午、唐邯率精兵迎击。公孙述兵败逃跑,高午冲入敌阵,一枪刺中其胸膛,公孙述坠马,被亲兵抬回城中,当晚身亡。次日,延岑投降。
吴汉下令诛灭公孙述全家,并将延岑全族处死。随后纵兵大掠,焚烧宫室。刘秀闻讯大怒,严厉斥责吴汉:“成都已降三天,百姓顺服,老弱妇孺数以万计,你竟纵兵烧杀!闻之令人鼻酸!刘尚是宗室子弟,也曾为官,怎能如此残忍?你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想想‘放麑啜羹’的故事,哪个更仁?你完全背离了‘诛暴君、安百姓’的道义!”
吴汉性格刚毅,每次随驾出征,只要皇帝未安寝,他总是站立一旁,不敢先歇。每逢战局不利,诸将慌乱,唯有他镇定自若,整修器械,鼓舞士气。刘秀每每派人查看,回报都是“大司马正在准备作战”,于是感叹:“吴公勉强让人满意,他稳重如山,真像一个国家啊!”
每次出征,他都是早上接到命令,晚上就出发,从不拖延准备。因此他长期担任要职,最终以功名善终。
在朝中,他为人谨慎,举止庄重。他曾出征,妻子在后方买了些田产。他回来后责备道:“将士在外征战,粮饷尚且不足,你们怎能多买田宅?”于是将田产全部分给兄弟和亲戚。
建武二十年,吴汉病重。刘秀亲临探望,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吴汉答:“臣愚钝,只愿陛下慎行赦免,不要轻易宽恕罪人。”不久去世,谥号“忠侯”。
史家评论道:
当年汉高祖猜忌韩信,萧何设计诱其入宫,最终灭其三族。而光武帝对吴汉,始终信任如心腹,委以兵权,始终不疑,这种君臣之义,连古代名将也难以超越。吴汉也竭尽忠诚,功成不居。看他夜袭铜马、奇兵合尚,何其智勇!至于在成都纵兵,虽有违仁义,但以吴汉的刚直性格,恐怕是出于对公孙述奸诈的愤恨,并非有意残害百姓。
若吴汉生在高祖时代,能否免于韩信之祸?而他遇上了光武帝,得以善终,这正是君臣相得的奇缘啊!
![]()
补记:
建武元年冬,河北大地白雪皑皑。吴汉率三千骑兵踏雪急行,怀中揣着刘秀密令:铜马与五校贼合兵十万,正奔袭邺城。
斥候飞报:“敌军距邺城仅三十里!”
众将色变。吴汉却摘下头盔,任雪花落在斑白鬓角,沉声道:“传令:人衔枚,马去铃。敌众骄狂,正可夜袭!”
当夜三更,敌营灯火通明。吴汉亲率八百死士突入中军,长戟翻飞,血染雪地。主帅杜长仓促迎战,三合被斩。吴汉高举其首,大喝:“降者不杀!”敌军自相践踏,溃不成军。黎明时,雪地上蜿蜒的血河已凝成赤色冰棱。
战后,斩首万余,收降七万。刘秀亲至,见吴汉正为伤兵包扎,甲胄血渍在雪地绽开如红梅。吴汉跪拜:“赖陛下威德,侥幸得胜。”刘秀扶起他,解下锦袍披上:“若非子颜,朕几陷危境!此乃开国第一功!”
建武十二年冬,成都江畔。吴汉握着刘秀所赐刻有“持重”二字的玉玦,凝视对岸。刘尚被围江南,粮断三日。
年轻校尉急问:“是否渡江?”
吴汉下令:“休整三日,多树旗帜,夜增灶火。”
当夜,他亲率千人衔枚潜行二十里,借大雾渡江。拂晓,敌将谢丰才发现汉军已成夹击之势,败局已定。
战后,军吏发现吴汉佩剑已砍出七道缺口。他望着成都,喃喃道:“陛下说‘慎无赦’,可满城百姓何辜……”话未说完,一口鲜血喷出。
建武二十年春,洛阳南宫。病榻上的吴汉握住刘秀的手,气若游丝:“臣……愿葬北邙,遥望河北……那些战死的儿郎……”话音未落,那双曾令百万敌胆寒的手,缓缓垂下。
窗外春雨淅沥,仿佛二十年前渔阳马市初遇时的那场雨。那时,落魄马贩与失意宗室把臂言欢,谁曾想,竟共铸了这番惊天动地的功业。
史官落笔:“大司马吴汉薨,谥忠侯。帝哭之恸,百官莫不流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