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深秋的江东战地指挥所,参谋摇着冻得通红的手问:‘首长,等回国后部队能不能挂上甲种的牌子?’”那位上校笑而不语,只在地图上轻轻点了八个红点,又补上十个蓝点——这十八个编号,后来被定格为我军甲、乙种集团军的座次。
![]()
甲乙之分并非虚名。1950年初,我军开始按编制、装备与机动能力给主力部队“评级”。甲种军要满编三师、炮兵旅齐整、机械化骨干健全;乙种军则师额相同,却在火力、摩托化水平上稍逊一筹。评级的初衷很简单:冷战风云骤起,华北、东南等一线急需一批拳头部队随时拉得出、打得赢。于是,八支“甲种”与十支“乙种”被钉在作战序列最前列。
先说那八支甲种劲旅。排名并非高低,而以战场区域为序。东北方向,两支由东野主力纵队改编的钢军最先成型:38集团军出自东野第一纵队,在清川江一役封为“万岁军”;39集团军承袭东野第二纵队血脉,临津江头“断桥强渡”至今仍让对手胆寒。岭南与华中则由41集团军、54集团军分守要冲。前者本是东野第四纵队,塔山阻击战把“塔山猛虎”四字写进军史;后者在外战里“越老柬三线连轴转”,反应速度冠绝各军。西南山岭,两支西北劲旅咬住滇桂门户:第一集团军由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发展,被誉为“西北尖刀”;13集团军脱胎于中野第四纵队,因全机械化整建而被外军称作“山中猛虎”。最后是来自华东的21集团军和27集团军。21军虽然在解放战争早期不算华野“五大主力”,却在援朝与后续边境作战中逆袭成“头号王牌”;27军则凭长津湖之役全歼美陆军加强团四千人,被冠以“硬骨头”。
![]()
说完甲种,再看那十支乙种铁军。它们装备略逊,但血性丝毫不减。驻守华北与东北边防的,是65、40、47、16四个集团军。65集团军的前身八纵横扫平津;40集团军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后来又在朝鲜战场打满全程;47集团军的梁兴初将军以“飞夺清川江”名动一时;16集团军由晋冀鲁豫一纵孕育,长白山丛林给了它“猛虎”称号。华东与中原方向,12、20、26三军并称“华东三豹子”。12集团军出自中野六纵,黄维兵团就是它的手下败将;20集团军由叶飞将军亲手锻造,歼敌总数在华东诸军中排首席;26集团军首任军长张仁初嗜攻坚,宿北、莱芜都有它刀口舔血的影子。西南边陲则交给14、31两军。14集团军与兄弟13军同根不同级,陈赓兵团留下的“丛林猛虎”美名一直伴随这支部队;31集团军则长期驻闽,背靠厦门、面向海峡,海防尖刀的定位无人能撼。剩下一支42集团军,当年在朝鲜黄草岭硬生生挡住美陆战一师,被美媒惊呼为“突然出现的幽灵部队”。
仔细比较会发现,甲种军普遍集中在华北—华中—东南这一条可能面临大规模机械化冲突的正面,乙种军则担负更广阔、更分散的防务。评级带来的不仅是番号荣耀,还决定了装备优先级、训练科目与预算投放。1953年后的五年内,甲种军普遍完成了加配坦克与火箭炮的目标,而乙种军更多得到山地步战、丛林作战方向的升级。这样的差异化设置,为后来的边境冲突提供了足够弹性。
有意思的是,评级虽分高低,但战斗意志从未因“乙种”二字削弱。1979年,14、42、47等军进入南疆,机动速度、战术适应性并不逊于任何一支甲种军;1998年长江抗洪,20、26、65等军也是冲在决口最前的“子弟兵”。可以说,甲乙只是当年基于武备条件的技术性区分,而非荣誉高低的终身判决。
![]()
时间推移,集团军体制在多轮精简与合成中屡有调整,部分番号已经撤并或者转型,但那张老地图上的十八个红蓝点依旧照进史册。要追问“十个乙种军、八个甲种军究竟是哪些”,答案归纳如下——乙种:65、40、12、14、31、42、47、16、26、20;甲种:41、21、13、27、第一、38、39、54。编号背后,是无数场攻坚与阻击、数以万计官兵的青春热血,以及新生共和国在风雨飘摇年代的倔强底气。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