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说到底,是一场无始无终的漂泊。
我们每个人都是背着行囊的匆匆过客,正如苏轼笔下的诗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漫漫长长的旅途,有时是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潇洒与牵念,有时是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寂与苍茫。
我们不断告别熟悉的渡口,驶向未知的下一站。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不要去问我将要去哪里,你看广袤无垠的天空中,那永远流动,望也望不到尽头的白云——这就是漂泊的真相。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杨万里的一首七律,他在公务途中路过苏州时所写,语言清新流利,笔调轻快洒脱,虽然没有一字提孤独,却写尽了世间的漂泊。
![]()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南宋·杨万里《泊平江百花洲》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官员。
杨万里的诗作,最开始学习黄庭坚的江西诗派,后来又学习陈师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绝,再后来模仿晚唐作品。
不过,他真正的蜕变是在中年以后,他意识到如果仅仅是效仿前人,那感觉就犹如“寄人篱下”,难以抒发自家的真性情。
于是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将早年所作的千余首诗,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用此举来与昨日彻底告别,从此将视野投向广阔无垠、生机盎然的自然与生活,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
以“师法自然,万象皆诗”,“语言鲜活,幽默俚俗”、“想象奇崛,立意新颖”为精髓,在中国诗歌史开辟了一片充满生机与童趣的崭新天地,而他也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可以说,杨万里的诗成之路是一条不断求索、勇于突破,最终自成一家的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作:由“学”到“悟”的至高境界。
![]()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江南最灵秀、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莫过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了。这一次我因为王命在身,因公出差,从而有幸得以尽情饱览这绝美的人间景色。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初,杨万里担任焕章阁学士一职,充任接伴金朝贺正旦使,一路护送金使北还。
他们乘船从都城临安出发,沿着水路迤逦而行,当舟至苏州,停泊于平江的百花洲时,面对满城的风物,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起笔先盛赞苏州的美丽,为后面的抒情做好铺垫。
“却为”:二个字是关键转折,点明了此行并非闲情逸致的游览,而是身不由己的公务驱驰。
“胜游”:看似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出差还可以游玩,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美景虽好,却与“我”的心境格格不入,暗示了诗人身处美景却心怀惆怅的矛盾心理。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回首半生光阴,我的生命仿佛就系在那一叶扁舟之上,漂泊流转于三江五湖的烟波之中;只短短十年间,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泊船于百花洲畔。
百花洲:平江的一个沙洲名。
这一联是广为传诵的名句,以“半世”对“十年”,用高度凝练的数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写出漂泊的时间之久。
以“三江五湖”与“百花洲”,形成空间上的广阔与具体地点的对比,这样既写出了行踪范围之广,又突出了与百花洲之间的特殊缘分。
“四泊”:一词尤为精妙,十年之间四次来到百花洲,诗人并没有表现出欣喜感,反而透露出一种身不由己的重复与无奈。
![]()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岸边的杨柳,因为数次的停驻,仿佛都成了旧相识,在风中对我微微颔首示意;眼前云雾缭绕的秀丽山峦,也仿佛带着恳切的神情,苦苦地将我挽留。
这一联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
“杨柳都相识”,以杨柳的“熟”反衬人世的“孤”。连杨柳都成了老相识,可见诗人世间的知己何其稀少,其中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云山苦见留”,山水的美景越是多情的挽留,越发反衬出诗人身不由己、不得不离去的痛苦。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唉,且莫要埋怨这一叶孤舟载着我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因为我这整个身躯,我这全部的生命,早已化作了一叶孤舟——在茫茫的人生江海上,永无止境地漂流。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从前三句对外在漂泊的描写,转向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审视。
将“孤舟”意象进行内化,完成从“身在孤舟”到“身是孤舟”的思想飞跃。
这是一个蓦然醒悟的过程,漂泊的根源不在于舟船,不在于公务,而在于生命本身的无依与孤独。
至此,全诗的境界豁然开朗,一种深刻的孤独感笼罩全篇,余韵无穷。
整首诗,抒写了旅途的感受,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写出了触动心扉的漂泊情思。
它超越了简单的思乡之情,将诗的主题升华到有关命运、孤独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不得不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传世经典。
图片原创,请勿商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