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录音门的余波还没散,王家卫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
这次不是编剧控诉署名被抢,也不是演员吐槽戏份被删,而是一位小红书博主直接抛出了颗“深水炸弹”:“王家卫从未真正执导过一部电影,他只是个品牌!”
这话一出,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喊着 “颠覆认知”,有人忙着为 “艺术信仰” 辩护,这场关于 “导演身份” 的争论,比他电影里的情感纠葛还热闹。
![]()
博主手撕名导王家卫
这位博主的吐槽堪称“精准打击”,每句话都往要害上戳。他直言,所谓 “王家卫作品” 的导演,早该换换人署名:“初期是谭家明,后来是张叔平,或是杜可风跟张叔平联手,甚至演员自己都能当半个导演,唯独轮不上王家卫。”
在他眼里,王家卫在片场根本“撑不起场面”:演员问他台词该怎么说,他让演员自己想;摄影师杜可风问拍什么角度,他只说 “你去感受”;实在没头绪就干脆停工,几天几周甚至几年后再开机。“所有和他共事过的人都知道,他现场经常无措失语,情节设计全靠下面人兜底。”
![]()
最狠的是对“墨镜符号” 的解读。一直以来,王家卫戴墨镜的原因有各种说法:妻子赠送的浪漫信物、眼睛怕光的生理需求,甚至是模仿偶像森田芳光的个人风格。
但博主一口否定:“那是他的保护套,挡得住别人质疑的眼神,藏得住自己的虚弱无能,偏偏还成了塑造神秘感的品牌包装。”
![]()
他更抛出一个扎心比喻:“王家卫是爱迪生,不是特斯拉。” 意思很明确 —— 爱迪生是整合资源的商人,特斯拉是埋头研发的发明家。“他顶多算优秀的产品经理,把张叔平的剪辑、杜可风的摄影、演员的即兴发挥攒在一起,贴个‘王家卫’的牌就成了自己的作品。”
真有人在替他“当导演”?
![]()
博主的话听着刺耳,但扒一扒公开的片场细节,似乎能找到不少呼应。
就说张叔平,这位拿过39次金马奖提名、16座金像奖的幕后大佬,从《旺角卡门》就开始跟王家卫绑定。别人合作是各司其职,他倒好,美术设计、服装造型一肩挑,从《东邪西毒》起还揽下了剪辑活儿。
当年王祖贤拍了几个月的戏,最后一个镜头没剩,就是张叔平下的手。更关键的是,博主说 “王家卫的电影是找出来的”,这话在张叔平身上得到了印证 —— 王家卫拍一堆杂乱素材扔给他,全靠他梳理出故事框架。
![]()
演员们的“受难史” 更能佐证 “现场失序”。梁朝伟拍《阿飞正传》吃了27个梨,戏份照样被剪;宋慧乔在《一代宗师》待了三年,只留下三分钟镜头,护照还被收了没法走;辛芷蕾拍《繁花》被要求反复走戏,问多了还被说 “装”,最后只能乖乖服从。
这些看似 “追求艺术” 的操作,在博主看来就是 “导演无能”:“他说不出要什么,只能靠折腾人碰运气,最后把功劳全算自己头上。”
![]()
就连王家卫自己的处女作《旺角卡门》,开机第一天就露了怯。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年他答应邓光荣当导演,却连分镜表都没准备,开拍前才慌慌张张赶工,还是张叔平帮他稳住场面,让摄影师先拍大全景救场。这场景,倒真应了博主“靠下属兜底” 的说法。
评论区吵翻了
![]()
博主的爆料直接把讨论引向了高潮。有网友惊呼 “这是要把王家卫踩进尘埃里”,博主反倒回得冷静:“踩不下去,他是聪明的商人,当年拍商业片亏了钱,现在倒成了艺术信仰,这手腕一般人学不来。”
支持者拿出“风格论” 反驳:“张叔平、杜可风也跟别人合作过,怎么没拍出王家卫的味道?就像顶级帮厨也得有好厨师掌舵。”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毕竟《花样年华》的旗袍美学、《春光乍泄》的镜头语言,确实刻着鲜明的 “王家卫印记”。
![]()
但反对者也有话说:“蔡澜早说过他自私,多少老板亏了钱,多少人被埋没才成就他。” 更有人翻出《繁花》编剧古二的控诉:参与核心创作却只署 “前期编辑”,月薪三千还得兼生活助理,生病请假反被问 “你想要什么”。
这些细节叠加在一起,让 “商人说” 多了几分可信度。
![]()
面对质疑,博主只留了句耐人寻味的话:“他有贡献不假,但配不配叫导演,有些事不便说。” 这话像根刺,扎在 “艺术信仰” 和 “行业真相” 之间。
如今风波还在发酵,王家卫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沉默。只是经此一闹,再看那些“墨镜名导” 的传说、“即兴创作” 的神话,似乎多了层不一样的底色。
![]()
毕竟观众看的是银幕上的光影,而银幕背后的故事,可能比电影本身更复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