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冷知识:有人靠一只旧饭盒在上海换了两个月的房租。
![]()
去年10月,一只1950年代五层搪瓷饭盒拍出了2.8万,听着像段子,但它就长在眼前——上海益泰信记厂做的,如今能完整开盖的不到10只。
![]()
那天我在拍卖预展角落蹲着,旁边站个小姑娘,举着手机对饭盒拍短视频,边录边说“我奶奶的嫁妆同款”。
她一开口我就懂了,买家早换人了,Z世代现在刷老货跟刷盲盒一样,买的是故事,不是年代。
中藏协刚出的年鉴里写得明白——37%的搪瓷饭盒交易背后是25岁上下的账号。
搪瓷这阵风刚刮起来,另一头歙县的纸钱老匠人也突然忙疯。
清明前,他们把祖上刻铜凿子的活计送进了省非遗名录,最老那套清朝模具一共12号花样,现在搁在省民俗博物馆吃灰。
![]()
但苏州一帮产品设计学生跑来借纹样,3D打印成可降解纸钱,上线两周就冲到红点奖,顺便让老匠人的凿声在小红书循环播放。
秤杆子也没闲着。
林科院的哥们鼓捣出DNA检测紫檀法,卖家想用水红木冒充老酸枝,一测一个准。
更离谱的是亚运村那家小店,拿清代废秤杆切吧切吧,嵌进蓝牙音箱,砝码挖空做U盘,一上架卖5800,比原杆还贵。
一圈看下来,逻辑其实简单:
![]()
以前玩老货拼的是“老不老”,现在是“有没有后续”。
科技只是顺手的放大镜,真正的开关是——能不能把旧东西讲成今天的故事。
有人追问值不值?
2万8买只饭盒吃灰当然肉疼,可如果它能挂在直播背景墙当“奶奶的青春”,再配一条“今晚抽给评论区第一”,流量回本速度比茅台还稳。
老秤杆再雕成木头音箱,音质就那样,但灯一亮,星点刻度投影在墙上,像极了爷爷当年称茶叶的模样——这一秒,买家早忘记它原来只是斤两工具。
![]()
再过三五年,可能DNA也救不了所有假货,可只要愿意讲好一条“这是我外婆结婚当天带的饭盒”,假的都能长出真的价。
故事才是硬通货,其余全是包装。
下一个爆款,或许是你家柜底那只没盖子的搪瓷缸,也说不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