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到2月,孟加拉国的火车会变成“移动的蜂群”。车顶、车门边甚至车窗外都挂满了人,列车缓缓行驶时,这些“外挂”的乘客看着就让人捏把汗。
这绝非猎奇表演,而是一场信仰的奔赴。500万穆斯林信众正朝着达卡北部的东极小镇前行,去参与他们独有的“打卡朝圣节”,那是一场神圣且庄严的宗教盛事。
![]()
这个节日是南亚逊尼派一个支派的专属活动,没有商业炒作,也没有社交寒暄。
信众们聚在一块5平方公里左右的空地上,听着广播讲经,静静祈祷。
本来想这规模再大也有应对之法,但后来发现,500万人短时间内挤向一个小镇,就算从2015年开始分批举办,压力还是大到离谱。
“挂票”背后:不是不想安全,是实在没辙
朝圣者们冒着危险“挂”在火车上,核心原因就是交通跟不上。
![]()
孟加拉国的铁路里程不算短,3600公里的线路铺在1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但这些铁路大多是殖民时代留下来的老古董,更麻烦的是有三种不同的轨距。宽轨、米轨再加混合轨,让列车没法直接通行。一段路换一次车,运输效率自然高不起来。
再加上孟加拉国多河网沼泽,除了西部几条干线,其他线路为了省钱都用了窄轨,进一步限制了运力。
换谁遇到这种情况都头疼,朝圣的日子不等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冒险。
![]()
政府其实早就禁售“挂票”,也整治过超载,但到了朝圣节这种特殊时期,执行起来就没那么严格了。
对比周边国家,沙特麦加朝圣会专门扩建铁路、加开专列,印度大壶节也会提前调配运力,孟加拉国的铁路困局,确实暴露了基建的短板。
交通问题只是表象,背后藏着孟加拉国世俗与宗教的复杂关系。
这个国家90%以上的人都是穆斯林,却在1971年独立后把世俗主义定为立国原则。
![]()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无奈,独立战争期间,不少宗教势力站到了巴基斯坦那边,巴军还对孟加拉的精英知识分子进行了定向灭绝,这让独立后的主流军政力量对激进宗教势力一直保持戒备。
但世俗派政府也没法完全抛开宗教。
独立后的孟加拉国一穷二白,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政府根本没钱搞教育。
这时候,遍布民间的伊斯兰宗教学校站了出来。
![]()
这些学校分公立和私立,学费便宜到几乎不用花钱,帮着国家完成了全民扫盲的重任。
每四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在宗教学校上学,上世纪这个比例更高。
要是没有这些学校,很多孩子可能根本没机会读书。
宗教学校培养了基础劳动力,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底子,但也让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从“无底篮子”到经济黑马:光鲜背后藏隐忧
![]()
谁也没想到,曾经被基辛格称为“无底篮子”的孟加拉国,后来能创造“南亚奇迹”。
过去五十多年里,它从最贫困国家发展成中低收入国家,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超过4400亿美元,人均GDP不仅超过了巴基斯坦,2022年还超过了印度,预计2026年就能退出最不发达国家名单。
这一切的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成衣制造业。
这个产业撑起了国家大部分出口收入,还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就业,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对于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家来说,能接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靠廉价劳动力实现崛起,确实是条务实的路子。
![]()
但光鲜背后,隐忧也不少。
经济收入太依赖成衣制造业,相当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国际市场需求变了,或者原材料涨价,整个国家的经济都会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2026年退出最不发达国家名单后,孟加拉国将失去欧盟、加拿大等主要市场的免关税待遇,成衣产业可能要多交不少税,价格竞争力会大幅下降。
基础设施的短板也没补上,除了铁路,电力供应、港口运输这些都跟不上发展需求。
![]()
2024年的议会大选还引发了争议,主要反对党抵制选举,投票率比上一届少了一半,政府合法性受到质疑。
政治动荡加上经济结构单一,让孟加拉国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挂在火车外的朝圣者,既是宗教热情的写照,也是孟加拉国发展困境的缩影。
![]()
如此看来,这个国家的未来,关键在于能不能平衡好宗教与世俗的关系,能不能补上基建短板,能不能让经济不再只靠成衣制造业。
2026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机遇和挑战都摆在面前。
孟加拉国到底会怎么选,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也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