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但战俘的去留问题,也成了一个难解的环节。
![]()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谁留下、谁回国、谁又选择第三条路,不只是个人选择,更牵动着南北朝鲜两个政权的神经。
特别是那74名选择不回朝鲜、不留在韩国,而是前往中立国的人民军战俘,他们的命运既特殊又复杂,这个小群体的走向,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看,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国际事件。
1953年7月,朝鲜战争正式停战,不久后,联合国和中朝方面就开始安排战俘的遣返问题,当时由印度领导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负责管理这项工作,绝大多数战俘都选择了返回自己的国家,但有一部分人做了不一样的决定。
![]()
根据当时联合国方面公布的数据,有7604名朝鲜人民军战俘选择留在韩国,而在这其中,又有74人表示既不想回朝鲜,也不愿意留在韩国,他们要求去第三国,也就是中立国。
这74人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理由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是他们既怕回去会被清算,又怕留在韩国没有出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日本殖民时期有过旧日军的背景,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又成了人民军里的干部。
但在战争中被俘后,他们都知道,回到朝鲜可能就不是普通遣返的问题了,而是要面对审查,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
比如池基哲,他曾是人民军的中校,还担任战俘营的营长,战争还没结束时,他就多次表示不打算回朝鲜,他曾在旧日本关东军当过兵,之后又在中国东北参加了朝鲜义勇军,后来才随部队回国加入人民军。
他深知自己过去的履历在朝鲜是个包袱,一旦遣返回去,可能连命都保不住,所以当遣返委员会来了之后,他就直接逃出战俘营,求印度军队保护。
他的亲信朱永福也差不多,曾经是旧日本宪兵队的成员,池基哲逃跑后,他很快被关进战俘营的地下室,差点被“处理掉”,他自己想办法逃了出来,满身是血地爬出铁丝网,也找到了印度军队寻求庇护,他们的经历不是个案,还有不少人走的也是这条路。
![]()
金宽玉原是人民军的炊事班长,他带着一帮人也逃出了战俘营,理由是担心回国被整肃,他们都知道,战俘这个身份在当时的朝鲜意味着什么,有些人即使没有旧日军背景,也因为家庭出身、个人经历或战俘期间的表现,担心自己一旦回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当然,也不全是政治原因,有些人是因为理想或者个人的想法,比如金时峰,他曾在苏联学习音乐,觉得如果留在韩国,今后出国的机会会很少,还不如去中立国留学,学成再决定去向。
![]()
还有人是因为家庭问题,比如林益干,他自称是妾室之子,在朝鲜的家庭关系复杂,不愿回去面对,他后来也没和朝鲜家人联系,直到亲人去世都没有回应。
还有人是因为身体问题,玄东华在战争中脸部受伤,担心毁容,他知道在韩国那时候医疗资源紧张,没人会管他,他就想去墨西哥治伤整形,还有人是因为宗教信仰,像孟义淳,他是基督徒,在战俘营里还发展了几个信徒,后来他们都成了牧师。
这些战俘到了印度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离开,中朝方面还是希望他们能回国,还不断派人游说,甚至寄来了亲人的信。
![]()
最后在1955年,有几个人动摇了,比如姜学浩,他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时间,思念家人,就选择回了朝鲜,还有两个人因为身体原因被遣返,但朝鲜方面并没有公开他们的消息。
剩下的大部分人最终选择了定居南美,1956年初,第一批战俘前往巴西和阿根廷,之后又有几批人陆续离开印度,到1957年,定居人数基本确定,50人到了巴西,13人去了阿根廷,还有少数人留在印度。
![]()
当时南美的经济发展不错,对外来移民也比较友好,特别是巴西的圣保罗,有很多日本移民,长相相似的朝鲜战俘也比较容易融入。
这些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各有不同,有的人混得不错,比如池基哲,他在印度租了15英亩地,搞起了养鸡场,还从政府贷款做生意,后来还涉及劳务外包,赚了不少钱,他娶了韩国驻新德里领事馆的一名女员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
![]()
朱永福去了巴西,生活了二十多年后又移居美国,但直到去世也没拿到美国国籍,他还在韩国报纸上发表过回忆录,多次访问韩国,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
金宽玉在阿根廷过得也不错,还当上了当地韩国移民协会的会长,帮助后来移民的韩国人安置,但这些人也并不是都过得顺利,像金时峰,他没有一技之长,也没能找到好工作,最后一个人孤独地去世。
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也起了作用,不少人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信仰的寄托,成了牧师或者教会成员,也有人因为思乡特别痛苦,比如朴泰善,多次写信请求回朝鲜但没得到回应,晚年他甚至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了棺材,打算就这样了结人生。
![]()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政府开始推动农业移民计划,一些战俘成了第一批在南美落地的韩国移民的“前辈”,但新移民来了之后,对这些战俘移民并不友好,甚至有排斥现象,可即便如此,这些人也没有选择回朝鲜,很多人直到晚年才和故乡的亲人恢复联系。
2006年,巴西举行了定居战俘移民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几十个家庭参加,但到了2017年,只剩下几位年纪大了还能出席的战俘,大家都知道,这个群体的时代快要结束了。
这批74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做出了不同寻常的选择,他们的经历无法用对错来评判,但他们的确留下了一段值得被记住的历史。
战争结束,他们就不再是举枪的士兵,而是各自为命运拼命奔跑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