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在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女子团体双人10米台决赛中完成最后一跳,标志性的“水花消失术”再度上演,76.50分的全场最高分锁定胜局,助广东队斩获本届赛事首枚跳水金牌时,赛场掌声雷动。但这份喜悦中,夹杂着观众对她缺席女子单人10米台的疑惑——伤愈复出即夺冠的状态下,为何偏偏放弃最具统治力的单项赛事?答案藏在对运动员生涯的长远考量里。
全红婵的“退赛”,本质是对伤病风险的科学规避。自2025年5月起,距腓前韧带损伤伴关节腔积液的旧伤就困扰着这位18岁的奥运冠军,让她错过了全国冠军赛与世锦赛等重要赛事 。尽管经过高压氧舱治疗、中医针灸等系统康复,她已能重返赛场,但单人项目的赛程强度远超双人赛事:11月8日至10日的48小时内,需连续经历预赛、半决赛、决赛共15跳的密集比拼。要知道,10米台落水时身体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0倍,对脚踝和已有慢性磨损的腰椎而言,无疑是巨大考验。队医的模拟测试显示,强行参赛伤病加重的风险超过60%,这显然不是“复出即巅峰”的表象所能掩盖的隐患。
![]()
身体发育的特殊阶段,更让“取舍”成为必然。处于青春期快速生长期的全红婵,过去半年身高体重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她最擅长的207C动作重心控制出现偏差。教练组虽已引入AI动作捕捉技术拆解调整,但技术适配仍在进行中,强行参加单人赛不仅难达最佳水准,更可能引发心理压力。相比之下,双人赛每轮仅需完成1跳,且有搭档分担压力,体能消耗仅为单人赛的40%,既能保持赛场感觉,又能为技术调整留出空间。这种选择,恰是对“运动生涯不止一场比赛”的深刻理解。
在争议声中,更该看见决策背后的长远格局。广东队教练组明确表示,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很长,现阶段必须优先保障完全康复,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周期蓄力 。从东京奥运会横空出世到巴黎奥运会卫冕,全红婵的成长始终伴随着高强度训练与赛事压力,而18岁的年龄意味着她的巅峰期远未到来。放弃一枚全运会单人金牌的可能,换取的是未来更长周期的竞技生命,这种“舍短期利求长远功”的考量,正是中国跳水队科学培养理念的体现。
如今,全红婵在双人赛场已用金牌证明了状态,训练中与王伟莹的同步误差已控制在0.2秒内,未来仍有望在双人项目冲击更高荣誉。对观众而言,暂时缺席的单人对决或许留有遗憾,但比起一场比赛的胜负,看着“水花消失术”的缔造者健康地延续运动生涯,显然更值得期待。
退赛不是示弱,而是对梦想的负责。全红婵的“缺席”,从来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在更重要的舞台上,以更完美的姿态“在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