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五点半,王阿姨悄悄翻身下床。她的枕边摆着一个小巧的电子血压计,几年前体检查出高血压后,这成为她的“贴身哨兵”。她戴好袖带、按下开关,屏幕迅速跳出了“156/86mmHg”;还没放心,王阿姨又测了一次,数值变成了“143/80mmHg”。
![]()
心里一阵迷糊:怎么刚隔两分钟,血压差了这么多?吃药,还是等一等?一阵犹豫,王阿姨只好拿着两个数字发愁:到底该信哪个?
其实,这样的困惑并非个例。门诊中,很多中老年人都遇到过“血压计连测两三次,数据大不一样”的现象。它真的只是“仪器不准”吗?还是我们在测量时,忽略了某些关键细节?
中国目前有2.45亿高血压患者,家用电子血压计已成为不少家庭标配。可为什么同一支血压计,前后数值却可能差10~20mmHg?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表示,80%以上的家庭自测,都没做对!
原理上,电子血压计多采用“示波法”,对脉搏波动进行自动分析。准确测量依赖于一系列严格步骤,包括腕臂定位、袖带松紧、姿势以及情绪稳定度。
国际高血压学会有明文规定:血压间隔测量,需采集多次平均值,大幅波动则需排查操作因素而非直接结论。
一项涉及876名中老年人的中国家庭血压测量研究显示,通过规范步骤重复测量,两次收缩压差值由平均14mmHg降至4mmHg以下。这说明单靠仪器“精准”,远不如操作细节规范来得重要。
腕带绕错、姿势随意、环境嘈杂……这些看似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让数字天差地远。如果你习惯随手操作电子血压计,下面这些“测压大忌”,务必警惕:
测量间隔太短,数据漂移大。很多人测完一次血压觉得不准,立刻重复第二次。其实,两次测量之间应间隔1-2分钟,让血管充分恢复初始状态。否则,前一次橡胶袖带收缩后,血流短暂变化,电子血压计感应到的脉搏压力数值容易异常偏高或偏低。
![]()
袖带位置与松紧不准确,偏倚不可忽视。腕带应缠在上臂中部,保持一指宽的松紧。
国际标准提示,袖带下端距肘窝2-3厘米,松紧适宜如可插入一指恰好。一项日本横滨大学的实验指出:袖带松紧变化5毫米,收缩压能“造假高”9~13mmHg。
![]()
坐姿不规范,误差扩大化。测血压时应背靠椅背,双脚平放地面,下肢不可交叉。手臂应与心脏平齐。很多人躺着、盘腿、扶桌测压,这些都会让血压数值大幅波动。
姿势差异引发的数据误差平均高达8mmHg,专家强调:站立或下垂测量,血压会虚高。
情绪与环境影响,被严重低估。刚运动完、吃饭后、情绪激动、大声说话时测血压,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短时血压波动增大。
建议“静息5分钟”。远离手机干扰与噪音,方能获得相对准确的数值。多中心调查显示,情绪波动可让实测血压高出平常7~14mmHg。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