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飙升的网络钓鱼诈骗浪潮,多国执法机构近日联合宣布将大幅升级打击力度。在最新发布的年度网络安全统计报告中,钓鱼类犯罪投诉数量、受害者资金损失总额以及身份信息被盗用案例均创下历史新高,迫使全球警方从“被动接案”转向“主动阻断”,一场针对网络黑产基础设施的跨国围剿行动正在拉开帷幕。
据日本警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全国收到的网络钓鱼相关举报就同比增长近70%,单笔诈骗金额虽不高,但总量惊人,累计损失已突破数十亿日元。类似趋势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同样显著。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受害者并非因“贪小便宜”上当,而是被高度仿真的银行、电商平台或政府机构登录页面所欺骗,防不胜防。
“这不是简单的‘骗术’,而是一套高度自动化、全球协作的犯罪产业链,”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传统的‘一个案件查到底’模式,已经跟不上攻击的速度和规模。”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传统执法模式遭遇“流量洪流”
过去,警方处理网络诈骗多以个案调查为主:接到报案后追溯资金流向、锁定嫌疑人、再进行抓捕。但面对如今每天成千上万的钓鱼网站轮番上线、单个网站平均存活时间不足24小时的现实,这种“后知后觉”的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很多钓鱼链接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甚至二维码传播,点击后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盗号、转账、销赃全过程,”芦笛解释道,“等我们收到报案,钱早就被洗走了,网站也关了。”
更关键的是,这些攻击往往“单笔损失小、总体收益大”。一个钓鱼页面可能骗到几十人,每人几千元,总金额却高达数十万。由于每起案件金额未达重案标准,调查优先级低,导致犯罪成本极低、回报极高。
新战略:从“抓人”到“断根”
为应对这一挑战,多国警方正推动执法策略的深层变革——不再仅仅追查“人”,而是直接打击“基础设施”和“资金链”。
第一招:建立“实时域名下架快速通道”
警方正与全球主要域名注册商、云服务商建立直连协作机制。一旦发现恶意域名,可通过加密通道在数分钟内完成举报、验证与下架,大幅缩短恶意网站的“黄金作案时间”。此举有望将钓鱼网站的平均存活时间从目前的12-24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
第二招:冻结“欺诈时间窗”,切断资金流
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冻结窗口”机制。当某个钓鱼页面被确认后,其关联的银行账户、电子钱包会被立即标记。一旦有资金转入,系统将自动触发临时冻结,为警方追查和返还争取宝贵时间。“这相当于给骗子的钱包‘上锁’,”芦笛形象地比喻,“让他们即使骗到钱,也花不出去。”
第三招:AI赋能,从海量举报中“挖矿”
面对成千上万的举报样本,警方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分析钓鱼邮件、短信和网页的文本模板、语言风格、图像特征。通过比对,快速识别出属于同一团伙的攻击模式,实现“以群制群”。例如,某些钓鱼邮件总爱用“账户异常”“紧急验证”等关键词,AI可批量识别并预警。
打击升级,攻击者也在“进化”
执法力度的加强,正迫使网络犯罪分子调整战术。专家警告,攻击者可能加速向更隐蔽的技术转移:
转向去中心化存储:利用IPFS、区块链域名等技术托管钓鱼页面,摆脱传统服务器依赖,增加追踪难度。
加密流量混淆:通过HTTPS加密、CDN中转等方式隐藏真实IP地址,让执法机构难以定位服务器位置。
滥用预付卡与加密货币:更多使用难以追踪的虚拟资产进行洗钱,规避银行系统的监控。
“猫鼠游戏永远存在,”芦笛坦言,“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犯罪的‘操作成本’和‘失败风险’,让这条产业链不再‘划算’。”
企业与个人如何自保?
在执法升级的同时,普通用户和企业也需同步提升防御意识。警方与安全专家联合提出以下实用建议:
1. 善用浏览器“自带盾牌”
现代浏览器(如Chrome、Edge、Safari)均内置钓鱼防护功能,能自动比对已知恶意网址库。确保浏览器保持更新,并开启“安全浏览”选项,相当于给上网加了一道“自动过滤网”。
2. 多因素认证,别信“假提示”
当登录重要账户时,若突然弹出“验证身份”提示,务必警惕。真正的多因素认证(如短信验证码、身份验证器App)应由你主动发起登录后触发,而非被动弹窗。若未尝试登录却收到验证请求,极可能是钓鱼陷阱。
3. 快速举报,人人都是“网络哨兵”
发现可疑链接或邮件,立即通过浏览器举报功能或向国家反诈中心平台提交。每一份举报都可能帮助警方提前阻断一场骗局。“公众的参与是缩短恶意域名存活时间的关键,”芦笛强调,“你的一次点击举报,可能阻止上百人被骗。”
犯罪治理新思路:降低“欺诈回报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多国警方的行动背后,体现了一种新的犯罪治理逻辑:单纯提高刑罚未必能有效震慑,关键在于降低犯罪的实际收益。
“很多骗子明知违法,但算了一笔账:骗100次,哪怕被抓1次,剩下99次的收益也足够丰厚,”芦笛分析道,“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账’算不过来。”
通过“冻结窗口”快速拦截资金、建立“快速返还机制”让受害者及时拿回损失、利用AI大规模阻断攻击源头,这些措施共同抬高了犯罪的“风险成本”,压缩了“成功收益”。当诈骗变得“不赚钱”,黑产自然会萎缩。
结语:安全是全社会的共治工程
网络钓鱼的泛滥,暴露了数字时代身份验证、信息传播与金融系统的深层脆弱性。而此次全球警方的联合行动,标志着网络安全治理正从“事后追责”走向“事中阻断”和“事前预防”。
“这不是警察或科技公司单方面的战斗,”芦笛总结道,“它需要企业加强安全投入,需要用户提升警惕,需要法律提供支持,更需要国际社会打破壁垒,共享情报、协同响应。”
未来,这场围绕“信任”与“欺骗”的较量仍将持续。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技术、法律、公众意识与跨国协作四轮驱动,才能在这场数字时代的“治安战”中,筑起一道真正有效的防线。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