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也知道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是高层置身事外,随后相互推诿,导致不了了之者比比皆是。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杨光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莱克电气的故事与哲理》
哲理的故事:
站在莱克成立30周年的节点,回看其数字化转型之路,已经走了将近10年。
想当初,随着制造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需求开始变得多样,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也进一步升级。而莱克电气多客户、多品种、小批量、多订单的生产特性,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时,最为明显的一个棘手情况是,一方面仓库发错料和生产作业错漏而导致的产品返工防不胜防,另一方面检验实施及检验数据的可追溯性却并不给力,说白了就是,错了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错的。不用说,这对于向来以快速响应、敏捷交付为优势的莱克来说是一大障碍。所以,针对生产和质量管理进行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然而,这并非一片坦途。当时大部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都走了不少弯路,踩了不少坑。开头往往锣鼓喧天很热闹,有的花重金请知名数字化咨询团队介入,有的斥巨资购买世界级信息化软件,可惜等软件上线、咨询团队撤离后,因为系统与实际业务并不契合,导致人走茶凉,形同虚设,最后一地鸡毛,一切照旧。也有一些传统企业会高薪聘请互联网高管入驻,试图嫁接数字化基因,可惜也大多因为水土不服导致文化冲突不断,即便经理人来头资历再牛,也很难发挥威力,最后黯然下课。
![]()
正所谓: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边界。莱克电气董事长倪祖根对此有着他的哲学思考:数字化转型绝不是单点能力,而是系统性工程。外部软件和咨询团队更多导入的是“通用方法论”,而非“定制化解决方案”。虽然数字化转型不能没有方法论,但也不能只有方法论,要与企业的实际业务需要相结合。而自己的业务和自己的设备,只有自己最了解。
于是,从2017年开始,由董事长倪祖根牵头,组织IT、质量、生产、售后等部门对国内、海外、总装、注塑、电池包共19家工厂进行了MES数字化平台的打造。当时,倪祖根提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实现数字化、可追溯化、实时化、可视化、信息化、系统化的六化功能,达到两大目的——生产管理中的生产可视化、生产防呆、产品可追溯和质量管理中的数字化采集、数字化检验、数字化控制、数字化改进。
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他们构建了以系统管理、战情中心、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基础管理的7大模块。首当其冲的,就要打破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确保信息能够实时、准确地传递。而这同样不能实行拿来主义。
倪祖根提出成立专门的IT部门来牵头负责,这和大多数中小企业上数字化时只是引进标准化系统的做法显然不一样。即便一些中小企业有IT部门,大多也只是“网管或者修电脑的”,对数字化管理缺少真正的主动性与专业性。倪祖根直接要求IT团队必须根据公司具体情况来自主开发信息化系统,进而自主更新,自主维护。这虽然比引进外部现成标准化系统的成本要高很多,但它足够灵活,可以根据场景需要随时开发模块,随时调整。

之后,经过项目组的不断改造与完善,信息孤岛逐一被打破,从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到生产过程执行的管理,到供应链的管理再到客户关系的管理,逐步形成了协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这相当于将莱克总共19个工厂的所有车间、产线的数据和信息都集中在了一张互联互通的大网中。
这张网不仅贯穿了工艺策划、计划排产、物料采购、生产制造、进出厂物流、内部生产物流等生产的全流程,同时,还覆盖了质量策划、质量标准、进货质量、过程质量、市场质量的全过程。
在此过程中,项目组自主研发、专项定制开发的软件攻克了数字化转型的通用性、复杂性问题。并独创了产品按生产批次进行24个月质量连续跟踪的系统。
短短三年时间,莱克19个工厂数据自动采集的准确率从原来的83%提升到了100%。产线直通率从原来的97.5%,提高到99%以上。错漏装则从0.7%下降为0.04%,成品缺漏返工率下降了33%。
由此,当试图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大多数还在踌躇徘徊无头绪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拿来主义的莱克电气,已然自成一统成功实现了心中有“数”,让管理变得透明、可控起来。
故事的哲理:
企业的数字化导入,从来都不是数字化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组织管理系统如何全面变革,又同时如何切实契合业务需求的问题。因此,单纯依靠外部IT团队,或单纯交由内部IT部门负责,都注定前景凶多吉少。
数字化,本质上还是一个辅助自身业务发展的时代化工具,只有企业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甚至有时只有企业家自己才知道。虽然,很多人也知道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是高层置身事外,随后相互推诿,导致不了了之者比比皆是。因此,企业又特别是企业决策层,必须秉承对外坚决“以我为主”、对内务必“以业务为核心”的意识和原则,数字化升级才可能在企业内真正生根发芽,并真正助力企业在时代大潮下如虎添翼。
这是众多中国企业过去20年“趟路”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血泪心得。(杨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