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和朋友们讨论老照片时,常常能领略到所谓“曼德拉效应”的威力。曼德拉效应是2009年由菲奥娜·布鲁姆提出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一群人共同记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集体记忆偏差现象。此现象源于对南非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死亡时间的错误记忆,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是狄仁杰到底说没说过“元芳,你怎么看”。
在讨论老照片的求证过程中,集体记忆偏差现象比比皆是,所幸这次讨论杭州路上的“天津包子铺”的彩色照片时,因有其他照片佐证,故而未受到曼德拉效应干扰(另:一张黑白照片与航拍照片中建筑物外形不符,应不是杭州路天津包子铺的早期照片)。
吉林市杭州路上的“天津包子铺”成立于1979年8月,其前身为北京路烧饼铺,是市饮食公司下属的国营餐饮单位。之所以叫北京路,并非这家饭店原在船营区地界,而是因为1965年7月至1981年4月,杭州路曾被并入北京路的缘故。这家饭店最初主要经营烧饼、花卷、馒头和零星小菜,生意并不景气。
1981年,市饮食公司组织该店派人去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实习时,选择了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风味——天津包子作为引进品种,在吉林市杭州路上落地生根。随着这种风味美食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喜欢,大约半年之后,即1982年5月,烧饼铺改名“天津包子铺”。因此,在回顾这家饭店的历史时,说吉林市的“天津包子铺”的包子技艺得“狗不理”真传,并非妄言。
其实在吉林市的餐饮历史上,吉林市许多声名赫赫的“包子铺”都属于天津风味。如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东会友包子铺,即由三名天津包子技师创办,后来的会友发掌柜袁富贵也是天津包子的技师。另外,老字号西春发的创始人霍吉三也是天津包子的技师,当年,他就是带着一手制作天津包子手艺和制作熏酱菜的绝活闯进吉林城的餐饮行业。
或许是受西春发的影响,虽然有“狗不理”技艺傍身,吉林市天津包子铺并没有就此收手,总觉得没有熏酱菜搭配,在吉林市推出天津包子就难称圆满。于是在1982年7月,饭店派人去长春市,专程到鼎鼎有名的“真不同”饭店学习熟食熏酱技术。后来在“真不同”的基础上,形成自家特色,进而又增添了一个征服吉林食客味蕾的新品类。1984年,吉林市天津包子铺的熏酱菜还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虽然不是老字号,但吉林市杭州路上的天津包子铺经营得并不比任何一家老字号逊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家国营饭店门前高挂双幌,经营熘炒、包办酒席。每天食客络绎不绝,更有绝好的口碑传播坊间。进入九十年代后,包子铺营业额蒸蒸日上,为适应时代发展,门面也用茶色铝合金装饰一新,当年许多在吉林市集邮市场、旧书市场的商贩,常去光顾——一屉包子、一瓶啤酒,解决午餐,也吞咽下一上午的欢喜和失意。
九十年代末,来吉林市打通解放东路,天津包子铺连同杭州路一起消失于旧址,但这块招牌并未成为历史,而是有了全新的发展。
很遗憾,对杭州路上的包子铺,我只是一个没进过门的过客。等我在吉林市尝到天津包子时,包子铺已更名为李艳天津包子铺,店址位于青年路凤来仪浴池的东侧。后来在会展中心上班时,常和同事去天津街与长沙路交汇口处的李艳天津包子就餐。2016年之后,李艳天津包子迁至天津街路东(原四海鲜火锅城),并对门面进行了仿古豪华装修。
这家新店面营业至今,仍食客盈门,只不过如今的招牌食品中虽有天津包子,但当年的熏酱菜似乎已让位于熘炒菜了。
![]()
![]()
![]()
![]()
![]()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黄瀚霆先生、侯继群先生、邴赫先生、郑书辉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