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汤追剧的TOP3城市
周四下午5点,刚刚下课,小汤已经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为了看广州场《赵氏孤儿》,她订了当天晚上9点的转机机票,先从北京飞到烟台,在烟台过夜,再从烟台飞到广州。
因为紧张的预算,她特意选了在烟台转机的航班。看完演出,周日凌晨在机场简单休息后就踏上返程。
“卖了两张《剧院魅影》的票才凑够钱,时间紧张来不及带相机,我还去租了相机镜头。”
![]()
这位20岁的学生一年要跨城看190多场音乐剧,在高频观剧群体里,这样的行程并不算“疯狂”。那么,为何越来越多剧迷愿意为一场演出奔波?这场流动又在如何影响城市与行业?我们试图通过数据解答这些问题。
一场跨越千里的“精神消费”
跨城追剧从不是一个低成本的选择。我们对5位剧迷的访谈显示,门票与交通能够占到总开支的八成以上。下图是受访者樟宜在十一期间跨城追剧的花销。
![]()
支撑这份投入的,是剧迷们各异的核心需求:
有人为“人质”(喜欢的演员)奔赴,小汤回忆,“人质的演出我一般都跟着看,当时去广州,就是因为我特别害怕他会觉得没有人专门为他来”;也有人为独家体验出发,米兰在上海看《风声》时,被“现场乐队的小提琴solo震撼到起鸡皮疙瘩”。
![]()
而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也让剧迷们收获颇丰。樟宜在跨城拼车的过程中,找到了能一起复盘剧情的搭子“老师”;米兰觉得在上海看剧的几天“完全沉浸在剧里,短暂地逃离了现实”;大V甚至练出了“盘票”技能——“盘到最后,应有尽有”,为了买热门剧,要抢其他热门剧的票来换,在这一次次的交换中锻炼出了策略。
本地没得看,还是异地更值得看?
“《粉丝来信》《道林格雷的画像》今年都没来北京,另外《六个说谎的大学生》里我最喜欢的卡不来北京演,想看毛二的卡司也没机会。”樟宜的抱怨,道出了不少剧迷的困境。这种感受背后,实际上是音乐剧资源的失衡。
首先,城市的级别决定了演出供给的丰富度。我们以演出时间为准,整理了2025年我国音乐剧演出信息,发现:一线城市凭借着成熟的剧场集群和观众基础,成为音乐剧演出的核心承载地,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演出选择则极为有限。
这种失衡在具体城市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以上海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形成了强大的虹吸效应。
![]()
上海的领先地位并非偶然。作为国内公认的“音乐剧之都”,其1.5平方公里的演艺核心区内聚集了数十个专业剧场和演艺新空间[1],这种高密度的场馆布局让剧目有了持续驻演的土壤,也吸引了全国最集中的创作与运营资源。
相比之下,许多非核心城市不仅剧场数量不足,更缺乏支撑剧目长期演出的市场氛围,导致优质作品往往不愿落地,形成越有供给越有需求,越缺供给越难培育需求的循环。
而剧目跨城流通的有限性,进一步压缩了本地观演的可能。近半数音乐剧不跨城开设,仅在单一城市驻演,这与行业运作逻辑密切相关。
驻演模式能通过固定场地和稳定客流降低成本,像上海的许多小剧场剧目就能以长期驻演实现盈利,自然减少了跨城巡演的动力;而巡演则需承担装台、运输、人员差旅等高额成本,对承接城市的市场容量要求更高。
不同类型剧目巡演情况的差异,更让跨城成为刚需。
原版引进剧目依托全球知名度和成熟运营模式,更容易实现多城市的覆盖;而占市场主体的原创与改编剧目,受限于制作成本和市场认可度,往往只选择少数核心城市巡演。
![]()
更关键的是,许多沉浸式小剧场剧目对场地有特殊要求,很难在其他城市找到适配空间,只能驻演。如地衣所说,上海就有大量沉浸式小剧场,“舞台四面都能坐人,演员会在场地内灵活地走动”,而这类剧搬至大剧场演出后,往往容易面临“沉浸度下降,剧本不足暴露”的问题。这使得外地观众若想观看类似剧目,便只能主动跨城奔赴。
当剧迷为看一部剧跨越千里,除了追逐稀缺的剧目资源,也是在寻找更舒适的观演环境。毕竟好的音乐剧体验需要多方面支撑,从基础的硬件设施到细致的管理服务,每一环都影响着观演感受。
![]()
城市如何从这场流动中受益?
音乐剧市场,正因跨城追剧的浪潮而重新升温。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我国音乐剧的演出场次、票房收入与观演人次均保持增长,行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
![]()
跨城剧迷的到来,不只带动了票房。以《SIX》等热门音乐剧为例,巡演期间票房收入突破36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衍生品消费超130万元[3]。
越来越多的城市体会到,一部爆款剧带来的不仅是满座的剧场,还有持续升温的文旅经济。在音乐剧主题酒吧打卡,住剧友同款民宿,参与剧场音乐剧周活动……观剧本身也成为城市消费链的一环。
![]()
在上海第一百货,小剧场与商场共生,楼上是剧场,楼下是商超,正如樟宜所说:“小剧场是特别贴近生活的娱乐方式。”音乐剧正在从舞台蔓延到街角,让文化消费渗入城市的日常。
当剧迷们为一场演出跨越千里,他们其实也在参与一场新的城市流动。
有人为卡司赴约,有人借此看世界;而城市,也在他们的脚步与镜头里被重新定义——不只是目的地,更是故事的一部分。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2022).演艺大世界为何今朝更好看?剧场铭牌、荣誉观众揭晓答案.https://whlyj.sh.gov.cn/cysc/20220909/40d3eeac8e3d4aec827ade652ebf8b3d.html
[2]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wonW2SZvSd0bEYxVJPqBhw
[3]澎湃新闻.(2025).《SIX》上海首演收官,“紫色经济圈”拉动今夏文商旅.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202082
统筹:陈雨若
数据:邱童 陈雨若 左家齐 陈鹳月 王文悦 刘可然
访谈:毛允
可视化:陈鹳月 刘可然 左家齐 邱童 陈雨若
文案:毛允 陈雨若
美编:王文悦
-相关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