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里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办公室里埋头干活的老好人,晋升名额总被爱表现的同事抢走;菜市场里老实人不好意思讲价,买回的菜总比别人贵;亲友间凡事谦让的人,反而常被当成 “软柿子” 拿捏。于是大家忍不住疑惑:当今社会,为啥好人总吃亏?“吃亏是福” 到底是劝人的智慧,还是自欺欺人的安慰?而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 这句老话,难道真要逼着内向老实的人,都变成咋咋呼呼的 “哭闹者”?
![]()
其实好人容易吃亏,核心不是善良错了,而是很多时候 “沉默的付出” 没被看见,“无底线的退让” 被当成了理所当然。就像职场里,你默默包揽了额外的工作,同事习惯了你的帮忙,反而觉得这是你该做的;朋友借钱你从不催还,对方慢慢就忘了还款的责任。心理学里有个 “登门槛效应”,你一次次妥协,别人就会一次次提更高的要求,吃亏便成了常态。这不是善良的问题,而是善良少了 “锋芒”—— 不懂拒绝、不会表达,再好的付出也可能被忽视。
![]()
再说说 “吃亏是福”,这话不是让我们傻呵呵地受委屈,而是有前提的 “智慧吃亏”。清代郑板桥写这句话时,其实藏着 “亏者盈之渐” 的道理:眼前吃点小亏,换的是长远的人心和安宁。就像有些商家,面对难缠的客户愿意多让一步,看似少赚了钱,却赢来了客户的信任,后来客户会介绍更多朋友来光顾,这就是吃亏换来的福气。但如果是无底线的吃亏,比如被人反复欺负、权益被随意侵犯,还硬说 “这是福”,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孔子早就说过 “以直报怨”,不是所有亏都该吃,违背原则、伤害自己的亏,该拒绝就得拒绝。
至于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其实戳中了一个现实:需求需要主动表达。就像育儿专家发现的,很多爸妈一听到孩子哭就喂奶,其实孩子可能只是尿布湿了或者想抱抱,但 “哭闹” 这个强烈的信号,总能最快得到回应。放到生活里也一样,你不说自己的难处,别人可能真的不知道;你不争取自己的权益,机会可能就被更主动的人抢走。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变成胡搅蛮缠的 “哭闹者”——“会哭” 的本质是合理表达需求,而不是撒泼打滚。比如职场上,你可以平静地跟领导说 “这个项目我付出了多少精力,希望能得到认可”,而不是哭闹着要好处;与人相处时,你可以明确说 “这个要求我做不到,请你理解”,而不是要么硬扛要么翻脸。
![]()
我们没必要因为 “好人吃亏” 就否定善良,也不用因为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 就丢掉本心。真正聪明的活法,是做 “有锋芒的好人”:善良是底色,但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该拒绝时就拒绝,该争取时就争取;吃亏要分情况,小事情可以谦让,大原则绝不让步;表达需求不用 “哭闹”,真诚、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好。
胡霞老师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牛津大学犯罪中心访问学者。今年刚调到重庆工商大学担任老师,承担《刑法》课程的系列教学,但她的课程是精品课程,她的教育教学有口皆碑。她在遭到学生的诽谤时候,毅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该学生立马认怂,想与胡老师和解。胡老师霸气的回答;“你的道歉不接受。道歉这么容易,要法律干吗?如果诋毁用对不起就可以化解,那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怎么化解?我已通知你们的学院和辅导员,我在出差,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去南岸区法院起诉,等着应诉吧。”
![]()
就像曾国藩说的 “拙诚” 之道,老实但不愚笨,真诚但有智慧。做好人不是为了不吃亏,而是为了活得心安;接受 “吃亏是福”,是为了不被眼前的得失困住;理解 “会哭的孩子多吃奶”,是为了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这个社会终究还是偏爱善良的人,只不过真正的善良,从来都不是懦弱的退让,而是带着智慧的坚守 —— 既不辜负别人,也不委屈自己。
总之,在我们这个社会,不要把好人变成坏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最大的悲哀与失败!
特别声明:图片来源AI纯属虚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