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书香浓
作者:莉那
近日,从《北京日报》公众号上拜读了央视高级编辑王永利老师《“沂蒙书屋”为山区的孩子打开人生放飞的翅膀》后,其有关沂蒙书屋的介绍,让我对沂蒙书屋多了几分了解。王永利老师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沂蒙书屋倡导、践行全民阅读的意义。王老师说,沂蒙书屋为山里孩子打开了人生放飞的翅膀。当山里的孩子捧着书本在书架间流连,当返乡的青年带着知识回馈故土,当书屋的灯光与山间的星光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间书屋的成长,更是沂蒙精神与知识力量共同铸就的奇迹。
对王老师的评述,我发自内心地赞同。
![]()
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分到县城的一所中学任教。
当时的我对职业的规划是模糊、朦胧的。对未来的发展也没有清晰的目标。
一个初秋的周末,学校领导请来了县教体局的一位领导给我们做了一场以“追梦人生”为主题的报告。报告人叫张在军,看到这个名字,内心一阵激动。我在很小的时候曾读过一本书叫《张在军和他的山芽芽》,从书中知道了沂水西北部有一个200多口人的小山村西棋盘村。村子里有一所小学,有一位老师白天教孩子,晚上帮农民扫盲,他教的孩子都喜欢写作文,他把课堂从教室拉到大自然中,让孩子现场观察、现场口述、现场作文。
后来,张老师提出了全民阅读的理念,创办了一所叫沂蒙书屋的农家书屋。全国数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多次报道过沂蒙书屋的创举。沂蒙书屋成为了沂蒙山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后来我辗转找到张老师的电话,对于如何制定未来规划的问题向他请教。张老师谈了很多,比如“要列出规划”“要立即行动”“要坚持不懈”等等。
也许是当时的悟性不够,加上自卑心理作祟,就没敢过多的打扰,简单的请教以后就放下了。
前几天,也许因为王永利老师的报道,小时候就听说过的沂蒙书屋一夜之间又火爆起来,多年前对沂蒙书屋模模糊糊的文化符号在大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沂蒙书屋因为居地偏僻狭窄,没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和拓展功能。张在军老师借贷70万元,在村头的桃花园中建设了一处400多平的新书屋。书屋建成后不久,睿智的临沂大学率先在这里成立了两个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研究学院。
一个不到200口人的小山村里面能成为大学的两个学院,恐怕全球没有先例。
沂蒙书屋创办后开辟了乡村振兴大讲堂,乡村教育史志馆等新的功能。
读完王永利老师的文章,身心顿时产生了一股神奇的魔力,在这股神奇魔力的吸引下,我驱车30多公里,来到了传说中的西棋盘村。
快到西棋盘村的时候,还有三公里多的机耕水泥路,由于年代久远,路面已变得千疮百孔,凹凸不平,迎面走来很多运化肥的农用车,使得我必须停下车来,等待他们跌跌撞撞的从我身边擦过。
车停在村头,放眼望去,村子比我想象的还要小。
零零乱乱的几十户人家,宛如一枚枚散乱的棋子撒在山坡上,与东边的东汉崮下的东棋盘村遥相呼应,遥遥相望。
在村头,一位大叔正准备骑电动车离开,我走过去问他沂蒙书屋在哪?他热情地给我带路,经过交流才知道他叫徐风利,是泉庄镇一位乡村教师,他和书屋的创办者张老师曾经是初中、高中的同学。也是在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同事。徐老师见证了沂蒙书屋诞生发展的过程。
徐老师于三年前退休,受张老师影响,他成了沂蒙书屋全程志愿者和阅读推广人。
![]()
每天吃过早饭就来沂蒙书屋整理图书,迎接四面八方来的读书人。
南边一排房子是中国乡村教育史志馆。从墙上的图片介绍可以看到,这仅仅是史志馆的一个目录馆。
徐老师说,这只是微小的一部分。我问微小是什么意思?徐老师说:“我用数字告诉你吧,中国乡村教育史志课题组整理了100多万字,目前展示的不到5000字。”
我驻足观看墙上的资料。我原以为是乡村教师这个词是近代才有的,没想到第一张图片中就提出了原来乡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最早的乡村教师应该是三皇五帝。因为那个时候三皇五帝的职责是教部落里的人保家卫国、人刀耕火种,制造简单的农具。教他们生产劳动的技能,他们应该是最早的乡村教师,正是因为他们高举文明的火把,把人类从愚昧蛮荒引领到今天的文明开放。乡村教师是5000年人类历史文明的引领者,科学的教化者。瞬间我对史志馆主人那种先进的理念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震撼。
四面墙上悬挂了一些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乡村教师的群像。从孔子、孟子、鬼谷子到清朝的蒲松龄、再到近代的梁淑溟等乡村教育巨匠。
徐老师的讲述中,我大脑中逐渐幻化出一座宏伟的建筑。假如全国独一无二的乡村教育史志馆在这里建起来,对我们这个千年古县该是一个多么好的文化补充。
走出史志馆,来到幼儿阅读室和中小学生阅读室。徐老师介绍,这是县城几位教师出资打造的,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个孩子阅读。
正屋墙上张贴着一张张泛黄的报纸。徐老师说那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张张收藏积累起来的。
书屋门口上方,“沂蒙书屋”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书屋有十几个大书架,上面的书排列的整整齐齐,这都是全国各地的读书人捐赠过来的。
里面最后一排书架,我随手抽出几本,都是书屋的创办者张老师写的书,我随口说,居然这么多。徐老师笑了:“这上面的连张老师写书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其余的估计他自己也找不到了。”
来到了乡村振兴大讲堂,两边墙上悬挂着书屋创始人张老师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果照片。
三十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一个人一辈子如果能有幸获得一次全国十佳,该是多么大的荣耀,而张老师从1994年到2024年,三十年间竟然先后五次获得全国各类“十佳”。
我们见到了太多昙花一现的优秀,无论你多么金光闪闪,辉煌之后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像张老师这样能连续几十年追梦、创新,实在罕见。我们常说不忘初心,这不是挂在嘴边,而是落实在具体行动。梦想不是某一刻头脑发热的冲动,是在几十年的漫长旅途中,每一次功成名就后的淡然一笑,每一次硕果收获后的自我归零风雨兼程再出发。
![]()
驱车返程在崎岖的山路,淡淡的书香在车里、在心里弥漫。
很多人都追逐眼前的柴米油盐,天天琢磨与己相关的名利。当名利的目标达到后,心中的充实和幸福感并没有增加多少,原因是生命中缺少了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过去的激情,在得过且过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沉睡了自己。快乐、充实、长久的激情需要不断地超越,我们需要眼前的苟且,但更需要诗与远方。
感谢王永利老师,是您的文章让我走进了沂蒙书屋,找到了引领我内心诗与远方的力量源泉。
(作者莉那是山东省沂水县中学教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