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讲述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的电影《澎湖海战》尚未上映,只因官宣却涉及历史争议引发网络舆论风暴。许多人只记得当初清军大将施琅率领水师横渡海峡的壮阔,却鲜少知晓这场决定台湾命运的战役背后,藏着明末清初最凶险的分裂阴谋。
![]()
在三百多年前,冯锡范在台湾明郑政权上演的权力篡夺与割据闹剧,直接导致郑氏政权覆灭,整套分裂操作如今天 “台独” 势力行径如出一辙。本文就拨开历史的迷雾,讲述三百多年前冯锡范分裂台湾,欲谋求台湾独立的缘由。
一 冯锡范的缘来
冯锡范是三百年前,盘踞在台湾明郑政权的重要将领和政治人物,活跃在十七世纪末的台湾历史舞台。他在台湾明郑政权的作用,犹如东汉末年的外戚专政一样……
现在看冯锡范的履历,出生于福建,父亲冯澄世为郑成功的工官(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
冯锡范成人的时候,正逢清军入关南下统一全国,南明政府反清复明的时代。出于对明朝效忠心理,他也跟随父亲一起加入郑成功阵营,一致反清复明而战。在郑成功的阵营中,他凭借军功和忠诚逐步晋升,成为重要的将领。
![]()
鹿鼎记的冯锡范
当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了接班人—长子郑经能够获得辅佐,于是就将信任器重的将领——冯锡范留在长子郑经身边做侍卫,辅佐其驻守思明州(今厦门)。
于是,冯锡范就开启其政治生涯。之后,在郑成功收复台湾那一边,也突然暴毙身亡。当郑成功病逝后,台湾爆发郑经与叔父郑袭的继承权之争。当时,冯锡范作为郑经的侍卫,奉命与陈永华将领率军渡海平定了郑袭的权力之争,助郑经在台湾的统治地位。
二 冯锡范:明末清初的“台独”先驱
之后,冯锡范跟随郑经退守台湾。由于冯锡范助郑经主掌台湾有功,获得郑经的提拔,在明郑政权中官至“侍卫镇”或“左武卫”等高级军职,掌握禁军与宫廷安全,乃是台湾郑经政权后期器重的大将之一。
![]()
当时,冯锡范为了扩大在明郑政权的影响力,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于是就把女儿嫁给郑经的二儿子——郑克塽。冯锡范与郑氏家族通过姻亲关系,借此介入明郑政权的权力中枢,与刘国轩、陈永华并称“明郑三巨头”。
郑经在台湾统治十九年之后,1681年3月病逝于台湾承天府(今台南)。随着郑经的病逝,冯锡范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一场改变明郑政权命运的政变即将上演。
郑经病逝之前,立为人贤明,受儒臣支持的郑克臧为权力合法的继承人和接班人。但冯锡范却敏锐观察到作为郑成功的正室妻子,郑经的生母——董太后不太喜欢合法的继承人——郑克臧。却喜欢自己的女婿,郑经的二儿子——郑克塽。
![]()
郑经
三 东宁之变:冯锡范的权力阴谋
于是,冯锡范就以“董太妃”的名义,诬称郑克臧非郑经亲生,将其绞死之后,拥立12岁的郑克塽(冯锡范女婿)为傀儡。
这就是堪称“古代台独预演””的政治闹剧,又叫“东宁之变”。这一场血腥的“东宁之变”的政变,与东汉末年外戚专政废立皇帝的行径如出一辙,都是通过控制幼主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自己对权力的垄断。
当冯锡范成为台湾明郑政权的实际执政者,为了巩固权力,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使自己能够权倾朝野,导致原本举着反清复明旗号的明郑集团,内部离心离德、分崩离析。
![]()
郑克藏
四 冯锡范在清初策划台湾独立
更令后人诟病,就是面对南明政权与清军对峙二十年,最终灭亡,清军平定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国家统一大业为历史趋势的事实,冯锡范不是顺应潮流,力求台湾回归祖国的环抱,却是主张“划峡而治”,企图永久分裂中国的领土,露出了分裂的真实面目。
为了加强台独和维持封建割据势力,冯锡范对内在台湾加强军队防备,企图凭借台湾海峡的天险,维持封建割据局面。同时,他在台湾岛内大肆清洗异己,削弱抗清和主和派的力量,以抗清为理作为维持封建割据政权的借口,这与今天“台独”分子的所谓“永久拒统”的论调如出一辙。
对外,冯锡范多次拒绝清朝朝廷的和谈提议,坚持要求台湾“仿朝鲜、琉球例,不削发、不登岸”,也就是要求台湾如朝鲜一样是藩属国,有自己独立的主权,借此在台湾能享受“土皇帝”的生活。为了防御清军的收复台湾,在与清朝对峙过程中,也多次秘密联络荷兰殖民者寻找外部力量支持,企图以“引狼入室”的方式保住在台湾的权力。
![]()
冯锡范想借助外部势力对抗中央,反抗台湾统一的做法,与今天 “台独” 势力勾连美国等反华势力的行径,在逻辑上完全一致。
五 固守孤岛:冯锡范的短视决策
冯锡范最为鼠目寸光和短视,就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台前夕,部下将领颜望忠、杨祥等人审时度势,为了明郑政权寻求抵御清军的战略纵深和周旋余地,于是就提出占领吕宋(今菲律宾)。
在明郑政权的颜望忠、杨祥将领看来,如果能开辟吕宋基地,郑氏集团就可以形成“台-吕”的犄角之势,进可牵制清军,退可保有海外立足点,避免被围困于孤岛,乃是积极进取的妙计。
![]()
在当时条件下,明郑政权“征吕宋”并非盲目扩张,却是积极开拓进取的战略思想。但冯锡范以“师出无名”、“残扰地方”、“鞭长莫及”这三宗罪,强势拒绝这一具有进取战略的建议。这彻底暴露了他想固守苟安,想当土皇帝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保守的性格。
要知道,郑氏集团从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开始,一直都是以海洋立国,开拓进取本是立身之本。但冯锡范的保守决策,标志着明郑政权从郑成功时代的“开拓进取”彻底堕落为“守土苟安”,其精神气节已失,失败已成定局。
所以,冯锡范反对征讨吕宋的扩张计划,相当于放弃了战略主动权,将台湾的明郑政权命运押注在“凭海险可守”的侥幸心理上,完全是画地为牢。
![]()
六 冯锡范台独企图的失败
但清军发动彭海海战决定了清初冯锡范“台独”政策的失败。1683年7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200余艘战船、2万余人进攻澎湖,澎湖海战战役打响。
在战斗中,明郑政权的刘国轩大将,率领明郑军主力殊死抵抗,但冯锡范作为左提督,却坐镇台湾本岛,未派一兵一卒增援。之后,施琅巧妙借用东北风突袭郑军军队时,刘国轩部全军覆没,冯锡范却第一时间带着郑克塽向清军投降,“独立建国”的幻想彻底破碎。
更讽刺的是,投降后冯锡范获封“忠诚伯”,真正战死的刘国轩仅得“顺清侯”的虚衔。这种“卖台求荣”的行径,与今日某些“台独”政客失败后转投他国怀抱的嘴脸是相似。
![]()
七 海峡两岸统一,势不可挡
清朝台湾明郑政权冯锡范的分裂图谋被粉碎,这一历史结局充分证明:分裂国家不得人心,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今日我们回顾清初澎湖海战的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注定失败,“台独”之路根本行不通。
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施琅统一台湾,从《马关条约》后台湾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抗争,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台湾的光复,证明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从未断绝,台湾自古都是中国的领土。冯锡范的分裂闹剧早已沦为历史笑柄,今天的 “台独” 势力若执意重蹈覆辙,必然会迎来更惨痛的失败。
![]()
结语
如清初武统台湾的施琅将军在《靖海纪事》中所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三百年施琅这一句话,表明台湾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更当如此。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一大势不可阻挡。
清初“台独分子”的冯锡范野心已被历史遗弃,这一切证明那些妄图重演冯锡范剧本,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终将失败。今天“台独”势力若一直执迷不悟,也必然面临同样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