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或许未曾料到会遭遇米粉的反噬。自小米SU7推出后,产品接连暴露出各类问题,相关责任归属随即成为舆论焦点。无论是线下米粉还是网络评论者,大多将责任直接指向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与核心IP,雷军承担相应责任固然合理,但平心而论,他也存在一定的“冤枉”之处。
![]()
雷军的“冤”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从小米造车的背景来看,雷军并非汽车行业内行,其核心职责集中在企业管理、战略规划与资金投入上。而汽车的零部件供应、生产流程管控及产品质量保障等具体事务,本应由专业的汽车团队负责。如今问题频发,汽车团队却未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使得所有压力集中于雷军一身。
![]()
其二,对于小米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产品出现问题并非完全不可接受。尤其小米是从消费电子领域跨界造车,属于转型企业推出全新品类产品,初期遭遇各类问题在行业内并不罕见。但公众将这类正常的发展性问题全部归咎于雷军,显然是将正常现象过度放大,有失公允。
![]()
不过,雷军在此次舆情应对中也存在明显不妥之处。截至目前,他始终未曾公开发声,也未向社会公众作出任何说明。作为深谙互联网传播规律的企业家,雷军本应熟悉相关舆情处置流程,却未能及时回应,或许存在未公开的考量与顾虑。但这种沉默也直接导致负面舆论持续发酵,这部分责任确实需要雷军自行承担。
![]()
看待雷军与小米,理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不必将其神化,也不应一棍子打死。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商业环境下,市场依然需要小米这样的创新企业,同样也需要雷军这样敢于跨界探索的创业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