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美谈判达成共识,本质上是两个相互制衡的经济体各退一步,既没彻底和好,也避免了矛盾进一步激化,整体回到了今年四五月份的状态。
![]()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关心那些复杂的外交辞令,重点要看哪些成果真能影响到日常生活。下面就从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三个方面,把这次谈判的干货说清楚。
大豆贸易:面子工程下的物价稳定
超市里的食用油、菜市场的猪肉价格,其实都和进口大豆紧密相关,这也是这次谈判最先落地的内容。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2月,美国以芬太尼原料疑似从中国流出为由,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一个月后又以同样借口再加征10%,两次加税完全是凭主观判断的单方面行动。
面对这种不合理的制裁,咱们自然不能妥协,随即宣布对美国农产品、肉类、蔬菜等加征反制关税,其中就包括美国大豆。
从4月开始,中国基本停止采购美国大豆,把订单全部转向巴西和阿根廷。这一举措直接击中了美国农业的要害——2023和2024两年,美国出口大豆中超过一半都销往中国,今年又是大豆丰收年,最大买家突然停购,美国豆农面临的是颗粒难销的困境。
![]()
对特朗普来说,美国豆农是重要的选民基础,解决大豆滞销问题成了他这次谈判的重中之重。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美国将芬太尼相关关税从20%降至10%,中国则适当放宽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限制。
但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路透社等外媒报道,中国放宽的力度相当有限:从12月到明年1月,分三批进口美国大豆总共才18万吨,连过去单月进口量的零头都不到。
这种安排更像是给特朗普一个台阶下,让他能回去对外宣称"谈判胜利",实际上美国大豆想恢复过去的出口规模已经很难。
对中国而言,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的大豆供应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咱们有了更多选择权,国内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在短期内也能稳定在较低水平,这才是最实在的好处。
港务费取消:中小外贸企业的救命稻草
第二个关键成果是中美双方互相取消了额外的商船港务费。之前特朗普突然宣布,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商船征收额外港务费,咱们立刻采取对等措施,也对美国商船征收额外费用,这一下让不少做外贸的中小厂子慌了神。
![]()
尤其是义乌、广东等地的小商品加工厂,主要靠美国感恩节、圣诞节的礼物订单生存,额外港务费直接增加了物流成本,很多企业已经到了撑不下去的边缘。
现在两边取消额外收费,商船可以自由往来中美港口,相当于给这些外贸企业松了绑。美国的节日订单会继续源源不断地发过来,工厂能正常开工,工人的就业和收入也就有了保障,这对稳定国内实体经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穿透性规则暂停:科技领域的暂时喘息
最关键也最具战略意义的,是美国同意暂停实施50%穿透性规则一年。这个规则的阴损之处在于,只要中国某家企业被列入美国黑名单,其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分公司都要被"连坐"处罚。
之前荷兰就依据这个规则,强行接管了中国的安世半导体,赶走中国管理层,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中国多年积累的海外产业布局可能会被彻底打乱。
![]()
面对这种威胁,中国在10月9日果断采取反制措施,全面加强稀土管制,不仅原则上不允许美国相关企业进口稀土,还把标准提高到价值比例0.1%的稀土产品都需要中国发放许可证。稀土是众多高科技产品的关键原材料,这一举措直接捏住了美国的痛点。
压力之下,特朗普不仅把制定50%穿透性规则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踢出谈判团队,还借着APEC会议的机会主动会面,希望缓和关系。双方最终达成共识,美国暂停穿透性规则一年,中国也暂停相关稀土管制措施一年。
总的来看,这次谈判只是中美博弈过程中的一次阶段性调整,双方都在为下一步布局争取时间。美国会联合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打造稀土产业链,中国则会加快攻克芯片和EUV光刻机等核心技术。
这场围绕技术和产业链的赛跑才刚刚开始,谁能先突破对方的封锁,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对老百姓来说,短期内物价稳定、就业有保障是看得见的好处,而长期来看,科技突破带来的发展红利会更加深远。
#经济##贸易##中美##上头条 聊热点##财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