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马六甲的鸡场街和中国太仓浏河古镇正式结为友好城区。

说起来也挺形象的,两地是被郑和的航迹连起来的,那段600多年前的来往好像被拉回到了眼前。街上人多是来拍拍照、吃吃东西、聊聊天的,历史像根看得见的线,把两头拴在一起,大家一路走一路说,更多的是当下的热闹而不是教科书里的注脚。
鸡场街那会儿就是个热闹摊位密集的小世界:游客来自四面八方,肤色各不相同,店铺里摆着纪念品、娘惹糕点,还有各种荔枝饮料。散着步儿,三小时下来,你会发现郑和的影子其实挺多的——一间文化馆、几块碑刻、老地图上那些停泊和仓储的记号。街区工委会的颜天禄领着人慢慢讲,他自己是第四代华人,祖辈是从福建泉州过来的,这一落脚就是一百多年。他说的那些家族故事听起来很普通,但又很有重量——像是把一段流动的历史缝回到日常生活里。

有人会说,郑和当年把技术和一些物产带到南洋,比如耕作和打鱼的方法,还有广西六堡茶这类东西。能不能百分百考证清楚不一定,但这些说法在街头巷尾活着,像是被摆在摊位上的老照片一样,随手就能碰到。有段挺有意思的说法,把麻将的起源也和航海联系起来:把东南西北当成航向,筒像水桶,条像绳索,像是在把航海生活搬到牌桌上。听着像故事,但对当地人来说,故事在生活里就是事实的一部分。
再往里走,会碰到三宝山、三宝井这种老地标。按说这是补给点,老大船常常停在外海,船员靠小艇上岸,山上有仓库和驻地。传说郑和的船队在这里挖过井,井水有人说甘甜,今天还能喝到那口水,我也在井边喝了一口,水确实是凉的、干净,喝了有种别样的感觉——像是能把人往老照片里带一下。山上还有些坟茔,说是当年船员的长眠之地。更直观的是,马六甲的地名里还留着“马三宝”这种名字,三宝庙、三宝井,这些地名本身说明了这段交往没有完全从记忆里消失。

在去马六甲的路上,两旁常能看到新鲜的荔枝和各式荔枝饮品。当地人吃得很随意,说荔枝是季节性水果,关于是不是郑和把荔枝带过来的,大家一句话说不定,更多的是把这些味道当成日常的一部分。传说在哪里被一代代念着,就慢慢变成群体的记忆——哪怕学术上不好证明,但它确实活在市场、餐桌和老人家闲聊里。
味道这事儿,在娘惹菜里体现得很明显。我走进一家老店,老板娘跟我说,她家祖辈早在1900年就在郑和街开店。她说的那些菜,刀工像中式,调味里又加了很多马来香料:柠檬草、香茅、酸甜里带点辛香。吃上一口,层次很明显,既有家常的熟悉感,又有热带香料带来的新鲜感。峇峇娘惹这个群体就是这么一步步形成的:明代以来华人与当地人通婚,文化不是一股水冲过去就没了,而是像沙土和水交融,留下新的形态。餐桌上的一盘菜,既是家常,也是历史的证物。

关于郑和本身,有些比较稳妥的数据:大约620年前,他七次下西洋,马六甲是五次停靠的重要港口之一。他曾在那里设官厂,船队每次要等三四个月等候顺风季节,时间一长,来往就有了延续性。船队带过去的,不只是货物,更多的是交往的方式、礼节、技术,让这片海域两岸的人慢慢互动、互相渗透。这种影响不是一天两天能看清的,它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把生活中的细节推高又退下。
鸡场街的文化馆里有一些老照片、地图和碑刻,说明当年停泊点和仓储点的大致位置,说明那不是随便到此一游那么简单。街委会现在搞的结对活动——比如和太仓浏河古镇现在成为友好城区——其实是把那条历史线继续往前牵。对游客来说,多半是打卡和吃东西;但对当地人,这些活动象征着身份和记忆的延续。身份这东西,不是凭空出来的,它靠的是家族故事、街角的老店、寺庙和井这些每天都能触碰的实物在支撑。

记录这些细节的人中有中国日报的记者小彭。他跟着足迹走,把镜头对准那些井、菜馆、巷口里会讲故事的老人。镜头里既有海风,也有摊贩的吆喝声。他在三宝井边喝了一口水,说那口水带来了一种穿越的感觉;在娘惹店里试了一口糕点,觉得既熟悉又新鲜。采访中既有被传了几百年的传说,也有活在当下的生意和日常生活,这两者在街头常常搅在一起,看起来杂乱,但又合情合理。
沿着海峡走,有时还能闻到榴莲的味道。街边的果摊上摆着各种热带水果,这些味道和风一起,把华人下南洋两百多年的迁徙、扎根和守望串成一串可以摸到的东西。马六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长期是贸易和文化交汇的节点,所以这里的多元是慢慢累积出来的,不是表面上的堆砌,而是一层层叠加的历史。

有几个细节挺关键:船队在岸上设仓,解释了为什么后来会有长期居住的华人社区;井和庙这类固定的建筑,说明那是有人长期驻扎的地方,而不是偶然停靠;街上的家族口述,比如颜天禄讲的那些实物和故事,都把口述史跟物证连在了一起。甚至一些看起来随意的民间说法,比如荔枝是郑和带来的、麻将和航海有关,虽然学术上不一定成立,但这些说法本身就是社区记忆的一部分,你听着像八卦,实则是人们对自己过往的一种解释方式。
街头的当下还是很明显:游客按着快门,商铺照常做生意,文化馆里有人低声走过。小彭收起设备,阳光把鸡场街照得长长的影子,人声里夹着海风、摊贩吆喝和偶尔传来的娘惹歌声。就这么一刻,历史和日常并肩站着,不是谁在说教,更多的是让人能摸到、能尝到、能听到的那些细碎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