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声变得稀薄,雾气弥漫在碾庄圩的田野边,泥土混合着硝烟,微风穿梭抢掠残破的瓦砾。一切降到极静,仅有几声断断续续的哀嚎。1948年11月22日,淮海战役进入深水区,第七兵团的司令官黄百韬被战争推搡到了一条死胡同。平时精明能干的黄百韬,此刻衣衫破损,步履蹒跚,眼里全是泄气和被打碎的希望。
他们跌跌撞撞来到一个村落的边缘,身边只剩下寥寥几人。黄百韬嘴里呼吸艰难,问副军长杨廷宴,这地方叫什么?杨廷宴急急去问乡亲,回来告诉他,司令,这儿叫油坊。黄百韬喃喃复述,脸色发白,立在田埂对着昏暗的天一声长叹,凄凉无比。天意如此,黄豆进油坊,还能有别的结局?这不是活生生的讽刺吗!到底是巧合还是预兆?
一旁的杨廷宴只能连声劝慰。哪有这么过分的人事安排,这只是名字凑巧。“到徐州还可能有转机啊!”他话说到一半,又像是在抓救命稻草,却被黄百韬无力地挥手打断。他坐在灰尘和泥水里,低声重复,再这样下去有活路吗?大势已去,十万大军毁了,怎么对得起蒋介石,怎么见得了顾长官?
![]()
谁能想到这位国民党少有能掌握兵团的“杂牌”将军,最后会成这样?时间追到更早一点,黄百韬和黄埔系的嫡系将领始终隔着一道墙。北洋出身,这点烙印他一辈子没消除干净。初投蒋介石,看着自己靠勤勉和战法一点点立功,心里总有疙瘩。“我们这些人始终是外来者,只能拼死效命,别无选择。”私下里,黄百韬这样和自己人说。
因为这种压力,他在皖南事变表现得极其卖力。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因此对他看重,将久负盛名的第25军交给他。这一仗打下来,黄百韬靠铁腕治军让第25军重获新生,成为“杂牌”能顶得住一个兵团的少数典型。难道这都是巧合?总觉得哪儿不太能说得清。或许又不是巧合?
![]()
“二十五军是我的家底,总统和顾长官都看重我,我只能死战。”黄百韬时不时这样对亲信表态。职业自尊与知遇感让他更拼,或许也是他最终收获悲剧的因由。
抗战一过,解放战争的剧本翻开。第七兵团在华东野战军的压制下,被碾得七零八落。苏中战役,黄百韬辛苦养起来的部队几乎被歼灭。他也明白,这种再造江山的机会,不站住脚,迟早要被人打出底牌。偏偏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于新安镇向徐州撤退时,因等待第44军那边西撤拖延了两天,直接被华野合围。生死之间,有时候只差了一句命令。
黄百韬连连发电报给刘峙和杜聿明告急。援军被堵住了,华野封锁线近乎密不透风。局势明摆着,粮弹断绝,四面楚歌。然而蒋介石那边对他表态,实际上联系得断断续续,原地打转。很难说是偶然还是有人的盘算。
他给蒋介石的最后一封电报,既有骨气也有怨气。效忠成仁,绝无二志,话里话外已无翻盘。命运安排的每一步,像是已经写好。边上的部队已经散架,大家只在等什么时候结束。还有什么盼头?
围困最深时段,他和杨廷宴还有一场私人对话。黄百韬满脸苦涩,看着遍地尸体和疲惫的弟兄,自责到了极点。“我把队伍带成这样,总统饶我,顾长官谅我,我还有什么脸苟活?皖南往事在对面军里记着,若被抓不是死就是更惨的羞辱。”叙述之间,甚至带了点报应的意味。
杨廷宴安慰,“留得青山在。”一句套话,嘴里说出口,也似乎没底气。司令摇头,惨然一笑。黄埔系的将军败了,至少背后有所依靠。而黄百韬这种,败了就是啥也没有了。政斗和派系互咬,黄百韬清楚自己是孤家寡人。更何况,他对二十五军老弟兄终究过不去。
每个阵营都有自己的账,黄百韬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不是黄埔嫡系,这已说明了一切。派系斗争里,“杂牌”能有多少生路?他能把部队练成铁军,也就是靠巧劲和外围资源,一旦大势跌落,再巧的将军也独木不成林。
他猜得没错,后路全断。于是就在被命运背刺的油坊,他失去了挣扎的力气。手枪顶着太阳穴,迟疑,还是扣下了扳机。杨廷宴在边上,看着自己的老上级临终挣扎,不忍,一个补枪,干脆利落。
苦苦在战场上撑着的人,总有这么一天。不管你是嫡系还是杂牌,结局不见得分得那么清。也有人说,如果黄百韬再多一点圆滑,或者再多一点自私,或许不至于如此。但说到底,人在那个环境下,个体的选择一半是被局势推着走的,你想不被推都难。有时候坚持得太死,倒霉的就是自己。谁敢说不是这样?
再看看油坊那个地名,真巧还是冥冥暗示?有人迷信,有人理性破疑,其实结果都一样,黄百韬没等到奇迹,也没等到救援。你说命运巧合是无稽之谈,可有多少军人陨落前就在某个地方卡了命格?真要讲命运残酷吧,也许并没有什么“公平”,只有无情。
有人唏嘘,每一个终结的瞬间背后其实是派系、政治、个人挣扎乃至几代军人间的恩怨。不是所有“杂牌”都能熬到最后,大部分只是被体制或者战局顺手收割。黄百韬值得同情吗?挺纠结的,毕竟很多人失败后会被全数掩盖掉优点,只剩一个被扣住的负号。而他一生都在证明自己,到头来还是没有走出自己那层身份过滤纸。
关于黄百韬的落败,很多后人争执不休。有人说他太死板,有人说他太讲义气。不过真相拧巴着,总不会只有一个答案。本来想坚守到底,结果发现谁都靠不住,旁边看起来有救命稻草,实际都是枯草。这个剧本搞得人人无力反抗。
有一种悲哀,只会留给被世事推下悬崖的人。黄百韬这样的角色,注定不会得到黄埔“兄弟们”的体谅,他的结局既有必然也有太多不得已。如果重新来过,也许他会走另一条路,但那个时代,选择没有很多。
最后的黄百韬,停在油坊,终归没能守住自己想守的东西。没什么可惜不可惜,只是谁都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
这个故事讲到这里,还可以再追问一句,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在乱世生存下来?明摆着可不是靠死命硬撑,硬撑只会把自己送进绝地。久久一瞅,有的人拼死一战,输了就没人记得。而有的人只是等着局势变化,冷看别人落败,两头都没好结果。
黄百韬的结局说明,有时候命运真的无法抗拒。胜败的节点往往只在一线之间,局势有时候就是比人算得还狠,派系风向,比个人努力管用多了——这也许就是大时代下最刺眼的真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