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将军能在历史上留下两副不同的面孔,这本身便是一件稀奇之事,卫立煌便达成了
在抗日战场上,他是令日军闻之生畏的“常胜将军”,内战的时候却成了蒋介石眼中“贻误军事行动”的罪人,在这种巨大反差的背后,存在着一位职业军人最根本的价值判断
1955年春天,一位瘦巴巴的老者自香港悄然登上归乡的轮船,于船舱内,他翻阅着一份《人民日报》,头版刊载着毛主席有关“爱国军政人员”的讲话。
眼眶湿润的老人,这位曾统帅百万雄师的国民党将领,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他便是卫立煌,那个被称作“七路半将军”的传奇之人。
“七路半”这一外号听来颇具趣味,意即其所属部队与八路军相差无几,都不能算作正宗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内部流传此称呼时,带有明显贬低意味;但在共产党和老百姓心中,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时光倒回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那个夏天,华北大地战火纷飞,日军气焰嚣张地朝着太原推进,卫立煌接受关键任务担任忻口会战总指挥,他面对的是被称作“钢军”的板垣师团,这支部队此前在东北与华北连续取得胜利,几乎没遭遇过有力抵抗
忻口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卫立煌指挥着十多万军队,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与日军进行了最惨烈的阵地战。
中国军队伤亡近十万人,日军也付出了两万多人的代价。这个伤亡比例在抗战初期已经算是奇迹,要知道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伤亡比日军高出十倍以上。
![]()
更叫人印象深刻的是,八路军在这回战役里的表现,他们不光在侧翼协同作战,还搞出了震惊中外的夜袭阳明堡机场,一下子就把日军24架战机给摧毁了,完全把敌人的空中支援计划给搅乱了。
八路军的战斗力,卫立煌亲眼得见,且这支部队很不一般,他也切实感知到,战斗最为激烈之际,卫立煌的指挥部几乎被日军包围
当弹药用尽、粮食也告罄之时,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似颇为冒险的决定——向延安请求援助,借道陕甘宁边区突围,而这一路上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看法。
![]()
从前线阵地撤下来的部队,受到延安百姓用食物和酒水的热情迎接;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他,这种平等对待人的做法,让这位在官场里经历过起伏的将军心里特别震动
从延安回来后,卫立煌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他主动向八路军提供军火物资,一次性就送出了一百万发步枪子弹、二十五万枚手榴弹,还有一百八十箱牛肉罐头。
在国民党严禁“资敌”的那个时期,这类行为完全不被准许,蒋介石得知后极为恼怒,不过鉴于卫立煌有战功且有声望,也只好当作没看到。
![]()
1943年,中国远征军碰到了难处,滇缅公路让日军给切断了,中国的国际援助通道被切断,蒋介石又想到卫立煌,就任命他当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叫他去负责滇西反攻。
从1943年10月一直到1945年1月,这场仗打了有一年多,最后和史迪威的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又把这条生命线给重新打通。
远征军反攻中最惨烈的一仗当属松山战役,日军在此修筑了极为坚固的地下要塞,中国军队伤亡达七千七百多人方才攻克这个仅有一千二百多日军守卫的据点。
![]()
最后是工兵去挖坑道,往里填了3吨TNT炸药,这才把敌人的防御工事给完全地摧毁掉了,这种舍生忘死的打法,彰显出中国军人那顽强的意志,与此同时也证实了卫立煌的指挥能力。
抗战胜利后没过多久,蒋介石以“考察欧美军事”为借口,将卫立煌从军队中调走,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
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实际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卫立煌与共产党走得太近,又不是黄埔系出身,在蒋介石的心中早就是个异类。
1947年,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老是吃败仗,陈诚丢了面子就辞了职,那时候蒋介石才想起来远在巴黎的卫立煌,通过好些个途径去劝他回国来主持东北那边的战局。
卫立煌起初并无参与此事之意,然经多方劝诱,终允诺出山,卫立煌在接受任命之前做了一件颇为微妙之事,他经由苏联大使馆秘密与中共取得联系,表明自身“看机会行事”的念头。
当时这个举动极为危险,一旦泄露定会招来杀身之祸,可他依旧如此行事,中共方面的回复十分简洁,即:相机行事,保存实力。
![]()
到了沈阳后,卫立煌才发现自己接手的完全是个烂摊子。国民党在东北的55万部队,分散于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各自为战,难以相互支援
其中能够直接指挥的、驻守沈阳的兵力,大约有30万人,这样的兵力布局,不仅反攻无望,就连维持自身的安全都显得十分吃力。
1948年秋天,辽沈战役拉开了大幕,林彪带着东北野战军率先去围攻锦州,这么一来,就把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退路给切断了。
![]()
蒋介石心急如焚,三次飞往北平亲自进行指挥,命令卫立煌从沈阳出兵去解救锦州,面对如此明显是让人去送死的命令,卫立煌硬着脖子不执行,缘由很简单:沈阳的守军仅能保住自身,没有力量去支援他人。
蒋介石派遣顾祝同前往沈阳监督开会,要求制定具体的救援计划,在会议桌上,卫立煌在众多将领面前,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做改变。
顾祝同威逼利诱皆无果,最终只能灰溜溜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在国民党军队中,这般公然违抗命令的行为,前所未遇。
见劝说无效,蒋介石执意绕过卫立煌,亲自下达命令,他任命廖耀湘为兵团司令,令其率领精锐部队南下,增援锦州
表面上卫立煌未公开反对该决定,不过实际上却在背后耍小动作,他卡住了廖耀湘部队的燃料与弹药供应,仅提供够一个星期使用的量,如此一来,部队根本无法快速行动,等于是变相破坏救援计划。
![]()
更进一步的是,卫立煌还专程跑到葫芦岛找到侯镜如,劝他“不要强行攻坚,徒作无益的牺牲”。
名义上是善意提醒,实际上就是明确告诉对方别卖命。这种做法已经不是消极怠工那么简单了,完全是在帮助解放军。
沈阳即将失守的那段时间里,卫立煌做了几件颇为有趣的事,他暗中对联勤总司令表示:“不要将兵工厂予以破坏,并且把原本打算用于炸毁设备的炸药全都扔到浑河里去了”。
![]()
他还叮嘱城防司令一定要保障两百万市民的安全,别让军队行动连累到无辜百姓,这些举动完全不像一个“剿共”将领该有的,反倒更像是在为城市和平交接做准备
辽沈战役的失败让蒋介石彻底暴怒,他在给卫立煌的电报中明确指责其“贻误戎机十三日”,认为正是因为卫立煌的消极态度才导致了整个东北的丢失。
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卫立煌被软禁在南京的私人住宅里,失去了人身自由。
李宗仁当上代总统后,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卫立煌也趁机跑到香港,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中共公布的战犯名单中时,非但没有灰心,反而松了一口气。
他对身边之人言道:“我有救了”,此语听来颇为怪异,都已被列为战犯了,怎会还是好事?卫立煌心中清楚,中共如此作为乃是在保护他,以免蒋介石下黑手。
在待港的那段岁月中,卫立煌通过多种渠道与大陆方面保持联络,他深知自己终归要做出一个最后的选择:要么依旧留在海外,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要么重返祖国,直面历史的评判。
![]()
1955年,在周恩来秘密安排下,他从香港经澳门回到了大陆,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还说他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这评价基本就定了他一生的调子。
卫立煌的事迹向我们表明:于民族大义之际,个人的政治立场会产生根本性转变,抗日战争中,他表现得英勇顽强,此足以表明他是位真正的军人;内战里他的消极态度,体现出他不愿自相残杀的良知,“七路半将军”这一外号,看似是贬低,不过实则是对他人格品质的最佳诠释。
历史乃最为公正之评判,那些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之将领,即便在政治立场方面存有不同意见,亦应获得相应之尊重。卫立煌用自己的选择证明,一个真正的军人,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拿枪,什么时候该放枪。这种明辨是非的能力,比任何军事才能都更加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