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5月,河北蠡县的一个贫苦农家,迎来了一个儿子,爹娘给他取名叫孟庆山。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穷小子,后来竟然能在冀中平原拉起近7万的抗日大军,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游击名将。
![]()
1955年授衔的时候,这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
![]()
孟庆山家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忙到头,收成还不够交地租的,一家子连饭都吃不饱。
到了12岁那年,父母实在是养不起他了,就托人把孟庆山送到了邻村的布店当学徒。说是学一门手艺,其实就是去给人家当牛做马,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干活,晚上还要帮老板看店,稍有不慎就要挨骂。
就算是这样,布店老板有啥手艺也都藏着掖着,根本不肯真心教他,孟庆山干了几年,只学会了些打杂的活儿。
![]()
好景不长,后来布店遇上两年灾荒,生意实在做不下去,就倒闭了。孟庆山就又跑到天津投奔远房亲戚,进了一家日本老板开的纱厂做工。到了这里,他才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压迫:每天要在机器的轰鸣声里干十几个小时,工资却少得可怜,还经常被克扣。
那些年,孟庆山看着工友们被欺压、被剥削,心里憋着火却无处发泄。他常常坐在纱厂的墙角,望着天边发呆:穷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难道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任人欺负吗?
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天津,看着街上游行的学生、愤怒的工人,孟庆山的爱国之心被点燃了。正巧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天津招兵,打出“打倒列强、解救百姓”的口号,他二话不说,扔掉纱厂的工装,报了名。
![]()
这一年,他19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兵,或许能给穷人闯出一条活路。
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当时算是一股清流了。部队里有不少共产党员,处处都透着革命的新气象,不像其他军阀部队那样欺压士兵。
虽然孟庆山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好在他肯学肯练,再加上之前在纱厂练就的吃苦耐劳的劲头,很快就在部队里站稳了脚跟。他打仗勇猛,不怕死,从普通士兵一路升到排长、连长,参加了五原誓师和北伐战争。
在部队里,他第一次听到“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这样的新鲜词语,虽然听不太懂具体含义,但他明白,这是能让穷人翻身的革命。
![]()
可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冯玉祥开始驱逐部队里的共产党员。没了共产党人的影响,西北军就慢慢变了味,军官欺压士兵、克扣军饷的事情越来越多,心里凉了半截:这不是他想要的部队,更不是他想要的革命。
后来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败给了蒋介石,西北军被拆分,孟庆山所在的26路军被派到了江西,去围攻红军。
1931年12月14日深夜,江西宁都的夜空被枪声划破。26路军的将士们不愿意再当蒋介石的炮灰,在董振堂等人的带领下发动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宁都起义”。
起义当晚,孟庆山没有丝毫犹豫,他召集自己手下的士兵,大声说:“咱们当兵是为了打鬼子、救百姓的,不是为了跟着蒋介石打自己人的!红军是为穷人做主的队伍,愿意跟我走的,就一起投奔红军!”
![]()
他带着一个连的士兵冲在最前面,天亮时,起义部队顺利加入红军,孟庆山也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加入红军后,孟庆山被编入红五军团。组织上看他作战勇敢、有指挥才能,把他送到红军大学学习。这可圆了孟庆山从小到大的梦想:他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机会上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
坐在红军大学的课堂里,看着黑板上的字,听着教员讲革命道理和军事知识,这个常年拿枪杆子的北方汉子,眼睛都湿润了。
![]()
可惜战事紧张,他只学了半个月,就被紧急调往红一军团担任副团长,奔赴前线。
![]()
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孟庆山总是冲在最前面。
乐安攻坚战时,他亲自带队攻打城头,一块弹片削过他的肩膀,鲜血浸透了棉衣,他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指挥战斗,直到红旗插上城头。
之后,孟庆山跟着红军参加了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走烂了好几草鞋,数次负伤,却从来没退缩过。到达陕北后,他又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在战火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事指挥员。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达成合作。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3个师的编制,总兵力更是只有4.5万人,根本难以应对全国的抗日战局。
为了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力量,党中央决定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各地拉队伍,孟庆山因为是河北人,熟悉当地的情况,被选中派回老家开展工作。
出发之前,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孟庆山,特意嘱咐他:“到了河北,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把冀中平原变成抗日的战场。”
带着组织的嘱托,孟庆山换上了便衣,只带了几个警卫,就悄悄潜回了河北。当时河北已经部分沦陷了,日军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地方武装各自为战,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更危险的是,国民党顽固派竟然还在暗中打压我党力量,孟庆山一路上躲避着日军和国民党的盘查,历经艰险才到达冀中高阳。
刚刚到达河北,孟庆山就联系上了当地的党组织。他明白,要抗日,首先得有会打仗的骨干。于是,他和地方党组织一起,在高阳开办了游击战争短期训练班。
训练班条件简陋,没有教室就用农家院,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孟庆山更是亲自讲课,把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倾囊相授。他教学员们怎么打伏击、怎么埋地雷、怎么拆铁轨,还教他们怎么跟老百姓打交道,怎么到发动群众支持抗日。
“先保住命,再去打仗”,这是孟庆山常跟学员们说的话。他讲课通俗易懂,不用高深的理论,全是实战技巧,比如“遇到鬼子不要硬拼,利用庄稼地、道沟隐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
训练班一期30天,每期都能培养出几百名骨干,这些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到冀中平原的各个角落,很快就拉起了一支支抗日游击队。
蠡县是孟庆山的老家,他回到村里,挨家挨户动员:“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再不反抗,家就没了!愿意参军的跟我走,咱们一起打鬼子,保卫家乡!”
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青壮年纷纷报名,就连邻村的百姓也闻讯赶来。孟庆山的第一支队伍,就这样在老家的土地上组建起来了。
他知道,单凭自己拉起来的队伍,力量还不够。于是,他主动联系其他抗日武装,说服他们联合起来。献县的马本斋拉起了“回民支队”,作战勇猛,但势单力薄,孟庆山派人找到马本斋,说:
“咱们都是为了打鬼子,单打独斗不如联手,拧成一股绳,才能给鬼子更大的打击。”
![]()
马本斋早就听说过孟庆山的名声,加上佩服他的抗日主张,当即同意合作。后来,东北军将领吕正操脱离南逃的国民党部队,决定留在敌后抗日,孟庆山又亲自登门拜访,促成了两支队伍的联合。
短短半年时间,孟庆山就把冀中平原上的各路抗日力量整合起来,组建了河北游击军,队伍规模迅速发展到将近7万人。这支部队遍布18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当时八路军115师的兵力也才1、5万人,孟庆山的队伍足足是115师的4倍还多。
要知道,这7万人里,有农民、有工人、有知识分子,还有收编的地方武装,成分复杂,装备更是简陋,7万人只有2000多支破枪,很多士兵只能拿着大刀、长矛作战。
粮食短缺是最大的难题,尤其是麦收前,部队只能用地瓜叶子、野菜熬粥喝。孟庆山跟伙夫交代:“粗细掺着熬,多放些水,让弟兄们能喝饱就行。”
就是这样一支“缺枪少粮”的队伍,在孟庆山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奇迹。他们利用冀中平原的地形,开展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端掉日伪军据点,破坏敌人交通线,打得鬼子晕头转向。
![]()
日军第27师团的车队在河间遭到伏击,十几辆汽车被地雷掀翻,士兵死伤惨重,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在平原上孤军深入。
1938年5月,冀中军区成立,吕正操担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虽然是副司令,但军区里超过六成的兵力都是他一手拉起来的,将士们都服他。有人劝他争取正职,他却笑着说:
“我文化低,当副司令正好,多向吕司令学习,只要能打鬼子,什么职位都行。”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孟庆山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组织上多次考虑提拔他,可每次他都婉言拒绝:
“年轻干部有文化、有干劲,应该给他们更多机会,我文化浅,担不了更大的担子,现在的职位已经很合适了。”
![]()
他心里始终记得,自己是个穷孩子出身,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支持,职位高低对他来说,从来都不重要。
1955年9月27日,北京授衔大厅里,将星闪耀。49岁的孟庆山站在队伍中,平静地接过了少将军衔章。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替他不平:“当年拉七万大军,功绩这么大,怎么也该是中将、上将啊!”
面对这些议论,孟庆山只是淡淡一笑:“军衔不重要,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就够了。”
他一生获得过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些勋章见证了他的赫赫战功,也见证了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晚年的孟庆山,因为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他依然关心着部队建设和地方发展。他经常给年轻干部讲革命故事,教育他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闲暇时,他还会回到蠡县老家,跟乡亲们拉家常,了解村里的情况,力所能及地为乡亲们办实事。
![]()
1969年2月17日,孟庆山在天津逝世,享年63岁。
消息传到河北蠡县,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悼念他,有人连夜赶制了横幅,上面写着8个大字:“抗日先锋,平原脊梁”。没有华丽的词藻,却道出了百姓对他的最高赞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