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市里的蔬菜区灯火通明,各种蔬菜码得那叫一个齐整,绿油油的油菜、红彤彤的番茄,个个都跟选美似的,透着那么一股子精神劲儿,大爷大妈推着小车,精挑细选。
超市外的马路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蹲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几小把小菜,可能还带着点儿泥土,样子朴实,价格也实在。
可偏偏,不少人脚步匆匆,从老人摊前走过,径直走进了超市。为啥有人宁愿去超市买菜,也不愿意买路边老人的菜呢?
![]()
咱老百姓过日子,图个啥?首要就是平安健康。超市里的菜,尤其是那些有品牌、有包装的,大多能瞅见生产日期,有的甚至还有个二维码,您拿手机一扫,哎,这菜哪产的、哪天摘的、经过哪些检测,可能就蹦出来几条信息。
这份“明白”和“可追溯”,就像给心里上了道保险。万一吃出点啥问题,咱知道该找谁说道说道,有个负责的主儿。这不是说路边老人的菜就一定不好,老人家风吹日晒种点菜不容易,品相可能差些,但味道往往更浓。
![]()
可关键是咱对这菜的“前世今生”不了解啊,这菜是自家院里种的,还是别处批来的?打过啥药没?啥时候摘的?这些信息基本全靠老人家口头一说,咱心里难免会画个问号。
尤其是家里有小孩老人的,对食品安全格外上心,这份对“未知”的担忧,往往就压过了那份想照顾生意的心意。这份选择,与其说是对老人的不信任,不如说是对确定性和安全保障的一种本能追求。
![]()
再者就是购物体验和效率这码子事了,现代生活节奏快得像踩了风火轮,年轻人上班忙得脚打后脑勺,下班就想着赶紧把事儿办利索。超市买菜,环境固定,明码标价,挑选、过秤、付款一条龙,推着小车一圈转下来,肉蛋奶菜水果全能置办齐,节省时间效率高。
而且超市一般都有固定的营业时间,风雨无阻,咱啥时候有空啥时候去,方便。反观路边摊,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儿个老人家出摊了,明儿个可能因为天气不好或者身体不适就没来。
![]()
想买的菜不一定有,价格有时候也得现问,称重可能就是用个小杆秤,支付方式可能也只收现金,对于习惯了手机扫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有点不方便。
这时间成本一算,很多人自然就选择了更高效、更稳定的超市。这真不是懒,而是现实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时间管理策略。
![]()
还有一层考虑,是关于“习惯”和“规划”的。现在很多家庭采购食材,不是看到啥买啥,而是根据一周的食谱或者健康需求来规划的。比如,想做个沙拉,就需要特定的生菜、紫甘蓝;想补充维C,就得挑点彩椒西兰花。
超市的蔬菜品种齐全,选择面广,能满足这种精细化的饮食规划。而路边摊的蔬菜,通常是老人家根据时令和自家地里长啥就卖啥,品种比较单一随机,可能今天只有萝卜白菜小油菜,想凑齐一顿丰盛晚餐的原料就比较困难。
这种基于现代饮食理念的规划性消费,也是驱动人们走进超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那这么说,路边摊就一点优势都没了?路边摊的菜,往往更新鲜,尤其是清晨出摊的,可能还带着露水,是真正的“从田间到餐桌”最短距离,那份水灵劲儿和“锅气”,是很多超市菜比不了的。
而且买路边摊的菜,多少能感受到一点人情味儿,跟老人家聊两句,问问这菜咋做好吃,这种带着温度的交流,是冷冰冰的货架无法给予的。
![]()
人们选择超市而非路边老人的菜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的道德判断题。它更像是一道综合了食品安全、时间成本、购物便利性、消费习惯乃至个人心理感受的多选题。
这里面有对确定性的寻求,有对效率的追求,也有现代生活方式塑造下的必然结果。一些地方正在尝试给合规的路边摊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或者推动农产品标准化,让更多优质安全的“农家菜”能以更让人放心的方式进入市场。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