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悠扬的爵士乐、一组精致的咖啡杯……步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一楼,仿佛来到了老上海的咖啡馆。近日刚刚揭幕的上历博原创新展“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与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一起,为市民观众开启了一场海派咖啡文化之旅。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采访了喜爱咖啡文化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参与策展的馆方工作人员。
![]()
第五届广场咖啡嘉年华
刚刚过去的周末,著名学者、华师大陈子善教授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亲身体验了这场咖啡文化之旅。11月1日当天,他在西楼报告厅向台下的近百位读者做了“现代作家与上海咖啡馆”的主题讲座,当天他还参观了特展,并被聘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海派文化大使。
在讲座当中,陈子善教授谈到:“1920年代,对于上海的文化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已经不能缺少咖啡了。从20年代到40年代,上海的咖啡已经很盛行,上海咖啡馆最多的是淮海中路、南京路、西藏路、四川北路,这四条马路也是咖啡馆比较集中的地方。”
![]()
陈子善教授做“现代作家与上海咖啡馆”的主题讲座
在陈子善教授看来,咖啡尤其是咖啡馆,在上海当年的社会生活当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扮演了很多角色,包括左联最初的筹备会就是在公啡咖啡馆举行的。另外,左联的电影人进入电影界也是通过咖啡馆完成的,首先就是夏衍和阿英(钱杏邨)跟明星影片公司的负责人在DDS咖啡馆协商达成的,所以咖啡馆的作用不可小觑,这是当年上海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地方。
对于鲁迅先生是不是喜欢喝咖啡,陈子善教授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另外讨论。“鲁迅也去咖啡馆,但他去咖啡馆,主要是去谈事,他跟柔石、冯雪峰、韩侍桁等一起去过咖啡馆。在鲁迅日记中对公啡咖啡馆有过明确记载的只有一次。鲁迅另外一次去公啡咖啡馆是冯雪峰回忆的。”
![]()
陈子善教授每天一杯咖啡
按照相关资料介绍,公啡咖啡馆的地址是在位于北四川路998号,就是今天四川北路与多伦路交界处。对于自己日常饮用咖啡的习惯,陈子善教授笑着说:“我是喜欢喝咖啡的,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这个会让自己很有干劲。无论是看书也好,写文章也好,所以咖啡大概在我的生命当中会始终陪伴。”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孙晓芝参与了咖啡文化特展的策展工作。11月1日下午,讲座活动结束时,她正在给展览志愿者的培训,对于市民的热情参与,她感到高兴与欣慰。“从2023年开始准备,我们为这次咖啡特展整整策划了两年时间甚至更长。前期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研工作,并拜访了一些个人藏家,去过一些品牌咖啡,这次还专门为展览征集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孙晓芝说。
![]()
展览现场
这次咖啡特展的展品有128件,其中有79件是首次在历博向社会公众展出。谈到咖啡特展的策展思路,孙晓芝告诉记者:“这次的展览其实是打破以往传统的编年体陈列方式,因为我们最开始策划展览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说上海是咖啡之城,有九千多家咖啡馆,而我们作为博物馆,应该如何去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咖啡展览。其实,咖啡它不再不仅是一杯饮料,我们也要去关注它背后的人文与社会故事,所以这次展览就策划了三条策展线索。第一条是全球史的一个线索,咖啡如何从一杯提神的饮料变成了一种全球商品;第二条是城市史的线索,主要是讲咖啡馆的社交性与城市的关系;第三条是在地化的线索,咖啡在进入中国并进入上海之后,最早大家称它为‘咳嗽药水’,它是如何从一个舶来品到今天的一个海派文化的符号。”
![]()
孙莺在展览现场
作为海派文献研究专业人士,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莺近年来先后编著出版了《咖啡文录》《近代上海咖啡地图》,对近代上海咖啡的历史进行了相关脉络梳理,她参与了咖啡文化特展部分展品的鉴定工作,对于许多展品,她非常熟悉。
![]()
20世纪40年代,词人陈蝶衣主持上海大中华咖啡馆
例如,这场展览把陈蝶衣先生以及他当年主持的大中华咖啡、主编的《万象》杂志等陈列其中。20世纪40年代,词人陈蝶衣主持上海大中华咖啡馆,从女服务员、乐队到餐饮筹备工作皆亲力亲为。沪上名歌手于此献艺,陈因此获“歌女大班”称号。陈蝶衣时任《春秋》《海报》主编,还将编辑室迁入大中华咖啡馆。因座上客多为文艺界人士,特辟专栏“咖啡座谈”。
![]()
杏花楼1936年的菜单
走进展厅,有一张杏花楼1936年的菜单。“这个菜单是杏花楼的,杏花楼我们只知道它是做粤菜的,实际上杏花楼的前身是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叫做生昌架咖啡馆,它是1851年在上海开设的,到了1876年,改为咖啡馆,1877年又改为生昌番菜馆,到了1883年迁至福州路,改名杏花楼。所以在咖啡展看到这个菜单,你要马上反应过来,杏花楼的前身是上海最早的一家咖啡馆。”孙莺说。
![]()
申报馆赠“申报二万号纪念”瓷饮具(1928年)与申报二万号
“申报二万号纪念”瓷饮具是申报馆在1928年定制的,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孙莺告诉记者:“当时看到这套纪念《申报》二万期的咖啡茶具时,是非常惊喜的,因为这套茶具的出品年份是1928年,在景德镇定制的。可想而知,当时咖啡在上海市民中的普及程度。”
海派人士邵毓挺是当代视觉艺术家,也是沪上知名的收藏家和策展人,个人收藏有15万余件老上海藏品,他这次也参与了展览并提供了数十件展品。在邵毓挺着来:“咖啡是上海摩登精神的味觉注脚。目上海开埠伊始,咖啡便随西风登陆,在咖啡馆与沙龙中成为文人思潮与商业信息的催化媒介。它不仅是西洋舶来品,更在海派文化的熔炉中被重塑从这次的展品当中,大家就能看到咖啡始终参与并定义了上海的都市节奏,成为这座城市“融汇古今,对话世界,的标点。”
此前,邵毓挺10月中旬在徐汇滨江酉岸开设了一座复合型空间Tingdeco Gallery,当时不少文化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邵毓挺表示:“这是三位一体的空间,既是画廊,也是复古商店,也是茶咖空间,可以算是我和团队们工作的集中呈现。”而咖啡在这个空间的落地,也是收藏家个人对咖啡文化身体力行的一次实践,包括他自己创作的那幅作品《上海咖啡》。
对了,展览现场和Tingdeco Gallery都能看到玻璃材质的上海咖啡杯。各位市民朋友,你小辰光用过这样的杯子吗?
![]()
![]()
展览现场和Tingdeco Gallery都能看到玻璃材质的上海咖啡杯 “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展览时间为10月30日至2026年3月1日,展览地点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一楼。展览无需预约,免费参观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