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当创始人小米汽车发布会上侃侃而谈时,台下有人在想,这会不会是另一个万科的故事?
最近,有人将两类事情串起来聊。
一是十五五中,新兴产业首次未提新能源车,代表新能源车进入成熟竞争期。
叠加之前价格战、反内卷以及一些人关于产能方面的观点。
有人猜测:新能源车会否像房地产一样进入困难境地。
二是谁是新能源车领域中最优秀的企业,类似“当年的万科”。
很多人觉得,是小米。
小米在新能源车领域,就是地产成长阶段时的万科。
小米、万科,都以清晰的战略定力、卓越的运营能力,成为标杆企业。
三是新能源车行业与优秀的小米,是否会遇到地产行业一样的难处。
小米最大危险,会不会来自行业而不是自身?
这个类比,初看有理,细想却谬。
新能源车行业的底层逻辑,与地产行业有着本质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供给侧的根本不同。
房地产行业的核心资源,是土地。
土地供应有限,且位置不可复制。
万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优质土地资源的获取能力。
新能源车行业则不同。
技术才是核心资源,技术可以迭代、可以突破、可以复制。
小米造车的底气,来自于技术积累和生态协同,而非资源垄断。
第二个差异,是需求侧的增长逻辑。
房地产行业的需求增长,主要依赖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红利。
当城镇化率趋于饱和,人口增长放缓,房地产行业必然面临天花板。
新能源车行业首轮的需求增长,来自于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
未来,产品的迭代升级也将创造更新换代的需求。
对消费者而言,多买或置换一辆汽车,比换二套房的压力小得多。
这是个存量替换的过程,而非增量市场的饱和。
第三个差异,是竞争格局的演变路径。
房地产行业竞争主要围绕规模、成本和运营效率展开。
万科凭借标准化运营、规模优势,成为行业龙头。
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则更多体现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上。
小米进入汽车行业,依靠的是其在智能生态方面的差异化优势。
这种差异化竞争的空间,远大于标准化产品的竞争空间。
第四个差异,是政策环境的影响机制。
万科等房企的业绩波动,一定程度上受政策周期影响。
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直接影响市场表现。
新能源车行业的政策环境,则更多体现为产业扶持、技术引导。
即使补贴政策退坡,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
第五个差异,是全球化基因。
两个行业的全球化属性完全不同。
房地产本质上更偏向于本土化,万科再强也难以复制到海外。
新能源车则是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有机会在全球市场分一杯羹。
小米汽车的目标市场,不仅是中国,更是全球智能汽车市场。
第六个差异,是商业模式。
万科的商业模式相对简单:拿地、开发、销售,本质上是资金和资源的放大器。
小米的商业模式更加复杂: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闭环。
汽车只是这个生态中的重要节点,而非全部。
小米财报显示,其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持续提升。
这种多元化的收入结构,让小米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第七个差异,是技术演进。
房地产行业的技术变革相对缓慢,建筑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是渐进式的。
新能源车行业则处在技术爆发期,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都在快速迭代。
这种快速的技术变革,为后进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小米进入汽车行业的时机,恰好处在这个技术变革的关键节点。
第八个差异,是用户需求。
两个行业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消费者。
房地产的购买决策周期长,消费者更注重地段、配套等因素。
汽车消费则更注重性能、体验和品牌认同。
小米在3C领域积累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为其进入汽车领域提供了天然优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米就一定会成功。
新能源车行业虽然前景广阔,但竞争同样激烈。
特斯拉的技术领先、比亚迪的成本优势,都对小米构成挑战。
小米需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但至少,小米面临的不会是万科式的行业系统性风险。
新能源车行业的天花板远未到来,空间依然巨大。
小米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如何在竞争中胜出,而非如何应对行业衰退。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小米不是万科。
两者虽然都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但所处的行业环境、竞争逻辑、发展阶段都截然不同。
总之,简单的类比,会误导我们对企业和行业的判断。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精准的分析,而非简单的类比。
毕竟,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商业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