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日常以调侃为主讨论特朗普,但我今天决定换个角度。在美国启动关税战半年的时刻做一个小结。
抛开特朗普的一切荒唐言行,2025年的特朗普关税战用半年时间试出了世界各国的底线,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个高效率的战术。考虑到美国总统是个没法做长远计划的职位,半年时间试出了应该如何与世界各国相处模式和底线,当我们选择理性看待的时候,不能不说,这确实是一个高效率的、符合特朗普本人人设,且有效的办法。
哪些是离不开美国的,会无条件投降;
哪些是会妥协投降的,被虚空造牌挟制;
哪些是会在口头反制或有效反制手段的;
哪些是美国不但打击不到,甚至还惹不起的。
虽然大概的结果和世界的格局也没有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重要的是以前的认知只是意识形态里面的认知,而不是用实力验证的结果,也不是各国用各自的妥协条件和谈判底线彰示出来的结果。
![]()
备注:美国的G2说法,对国家来说也许没有意义,因为这是美国想走的路,不是中国发展的方向;但对中国的个人来说很有意义,特别对一些相信祖国崛起了但没那么坚定的人,对一些受欧美主流叙事影响太深,还有迷信和犹豫中的人;对另一些还生活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幻梦中的“大殖子”们来说,则更很有意义。
某种意义上也再度证实了国人对“川建国”称呼的预见性,因为我国同样在这场关税战中看到了世界的底线。毕竟被美国伤害后,很多国家加强合作的对象确实都是中国。相当于美国用自毁声誉的方式帮助我们取得了全世界的进一步认同。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2025年初,随着特朗普政府以“公平贸易”为名重启高关税政策(覆盖钢铁、半导体、新能源等6大领域),世界各国面对美国贸易大棒的压力测试,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
这场关税战如同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真实地位和战略选择。
无条件投降派:安全依附国的必然选择
在特朗普宣布关税政策后,一批国家几乎未作任何抵抗便接受了美国的条件。
越南在关税政策公布次日(1月15日)即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签署《双边贸易便利化协议》,主动降低对美汽车关税(从35%降至15%),并承诺3年内对美国云计算、AI服务市场开放度提升至90%。
以色列的反应更为典型——1月10日(早于美国正式实施关税3天),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即刻取消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关税”,其在社交媒体称:“与美国保持零壁垒贸易,是以色列经济安全的基石。”
柬埔寨在3月美国对其纺织品加征“对等关税”(从10%升至25%)的当天,即签署《美柬贸易调整备忘录》,扩大对美大米出口配额(年增20万吨)以换取关税豁免。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军事上深度绑定美国同盟体系(如越南加入美印澳“四边机制”、以色列为美在中东核心盟友),经济高度依赖对美出口(越南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28%、以色列占35%),缺乏与美国博弈的筹码。它们的无条件投降,暴露了安全依附关系下的战略脆弱性。
![]()
谈判妥协派:利益交换的现实主义
第二类国家试图通过谈判争取更好条件,但最终仍在压力下做出实质性让步。
欧盟作为美国传统盟友,1月20日宣布对260亿美元美国商品(波本威士忌、皮卡等)加征25%反制关税。但经过6轮谈判(4-9月),欧盟最终接受年内向美投资6000亿美元(重点投向半导体、新能源)+ 未来5年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LNG的方案,换取关税战“休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这是避免两败俱伤的现实选择。”
日本和韩国在经历短暂犹豫后,也走上了谈判桌。
日本3月承诺开放大米、小麦等农产品市场(对美关税从15%降至5%),并宣布未来3年对美直接投资5500亿美元(主要集中于电动车电池产业链);
韩国4月以“暂停对美芯片出口限制调查”为条件,换得汽车关税维持15%(原拟提至25%)。
这些国家的妥协揭示了中间路线的困境:既想维护战略自主(如欧盟强调“去风险”而非“脱钩”),又不愿承担与美国全面对抗的代价(日韩均担忧美军基地撤离风险),最终选择了以经济利益换取市场准入的现实主义道路。
口头反制派:雷声大雨点小的表演
部分国家最初反应强烈,宣布各种反制措施,但最终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月曾强硬表态“加美传统关系已经结束”,并宣布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加征10%反制关税。3月14日卡尼接任总理后,延续了对美强硬姿态,但随着美国威胁“切断对加关键矿产出口”(加拿大稀土产量占全球15%依赖美国加工技术),9月卡尼政府已悄悄取消大部分反制措施,仅保留对美威士忌的象征性关税。
墨西哥1月推出《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含18项本土工业补贴),声称“减少对美制造业依赖”。但受美国海关“延长通关时间”“提高原产地核查标准”影响,墨西哥对美出口1-10月同比下降12%,计划实效有限。
印度1月宣布对美国苹果、Harley Davidson摩托车加征20%报复性关税,但在美国4月“豁免印度仿制药原料进口关税”后,6月印度主动下调部分农产品关税(大豆、玉米),换取美放宽H-1B签证配额。这类国家的特点是言辞强硬但行动谨慎,反映了它们既想维护国家尊严(如印度强调“战略自主”),又不愿与美国关系彻底破裂(依赖美军事援助、技术转移)的矛盾心态。
![]()
坚决有效反制派:中国
在2025年的关税战中,中国是唯一实施坚决且有效反制的国家。
面对美国1月将部分中国商品关税提高至84%(涵盖机电、纺织等),中国立即宣布对等反制:对美农产品(大豆、猪肉)、汽车、芯片加征84%关税;
10月美国进一步提升部分商品关税至125%后,中国同步对美能源(液化天然气)、飞机、半导体设备加征125%关税。
这种“对等+精准”的反制策略效果显著: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1-10月美对华农产品出口同比暴跌42%;美国商会10月报告称,在华美企因关税战损失超200亿美元利润,超60%企业呼吁政府缓和关系。
中国之所以能实施有效反制,核心在于全产业链优势(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对GDP贡献率超80%),以及“不依赖美国安全保护”的战略自主性(国防现代化自主率超90%)。
当美国关税大棒遭遇对等回击时,其杀伤力被显著抵消。
半年小结:中美握手“言和” 世界松一口气
10月30日,特朗普在APEC峰会期间公开表示:“G2模式或许可行——与中国合作解决全球问题。”这一表态被视为对“中国不可替代”地位的默认。
随着关税战进程的深入,世界各国对美贸易关系的光谱已清晰可见:从越南、以色列的“无条件投降”,到欧盟、日韩的“妥协谈判”,再到加拿大、印度的“口头反制”,最终凸显中国的“有效反制”。
每个国家的选择,本质上都是综合国力、战略自主性与利益权衡的结果。某种意义上,美国通过这场关税战验证了一个现实:除中国外,没有国家能或愿承受与美国全面贸易对抗的代价。
而中国用行动证明:“G2”可以是美国的憧憬,但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多边共治”下的平等合作。
备注:G2(Group of Two)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伯格斯滕2009年提出,原指中美组建非正式伙伴关系共同领导全球事务;中国始终强调“多边主义”,反对“中美共治”的排他性框架(见2025年中国外交部《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白皮书)。
关键信息与数据来源(2025年1-10月已公开事实)
越南与美国签署《双边贸易便利化协议》:越南工贸部1月16日公告。
以色列取消美国商品关税:以色列财政部1月11日声明。
欧盟对美投资6000亿+采购7500亿LNG:欧盟委员会9月谈判成果文件。
中国对美反制关税措施: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月、10月公告。
美国在华企业损失数据:美国商会《2025年在华美企白皮书》。
G2中国立场:中国外交部2025年《全球治理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