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北京】“老叶的事,不能再拖了!”陈志坚压低嗓门,“材料我明天就送进去。”对面那位张政委点点头,脸上带着几分焦急。短短一句对话,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迫切——叶飞,曾经叱咤华东战场的上将,此刻仍在隔离监护。
颁授上将军衔时,叶飞只有四十二岁,正值用人之盛季。共和国进入和平建设阶段,大批指挥员依照国家需要披挂转业,肩负地方重任。叶飞被看中的是他的“能处置复杂局面”本领。福建前沿,既要修路、架桥,也要随时面对海峡对岸的动向,双重任务对政治、军务能力都极其苛刻。
1956年,南京军区一拆为二,福州军区宣告成立。中央干脆让叶飞“一肩挑”,既握司令权,也抓政工,还兼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有人揶揄这是“三顶帽子”,可在当时,人才紧张,换谁也得硬着头皮顶上。
![]()
不出一年,韩先楚军事学院毕业归队,接手福州军区指挥刀;叶飞把更多精力倾向民政和经济。彼时沿海防务仍紧张,他白天研究钢铁指标,深夜仍要批阅演训计划。地方干部有句顺口溜:“晚上灯不灭,半数给叶书记。”话虽夸张,却也道出辛苦。
局面在1966年骤变。整风运动推向极端后,“军中走资派”名单被连夜拟定,叶飞赫然在列。调查组占据办公室,他被暂停一切职务,随后送往异地“反省”。最锋利的痛楚不在冷板凳,在于音讯全断,家书无门。幼子至今回忆:“那几年,母亲觉得连钟表都停止了。”
叶飞的妻子曾宪植不是第一次为丈夫奔波。早在新四军时期,她就替伤员连夜找药。1973年,她又只身进京,带着厚厚一摞申诉材料穿梭于友人宿舍与机关门户。有人劝她“再等等”,她摇头:“等不起,也拖不得。”那股子执拗,正是闽东山区行军岁月打下的底子。
![]()
周总理和叶帅听到情况后,迅速批示先把叶飞接至305医院检查治疗。监护没有彻底解除,但起码人身自由不再被严苛限制。住院期间,老战友们断断续续探望,七嘴八舌向叶飞介绍形势。形势虽混沌,却隐约可见松动。他咬牙提笔写信,落款处依旧习惯性地署“叶飞敬上”。
信件通过多条渠道上达。两天后,毛主席批示:“此人解放,分配工作。”短短十字,外加一个红色圈点,震动了许多知情者。叶飞获准回京,同家人重聚。六年多的隔阂,在一顿简单的家常菜中被泪水浸湿。与感情细节相比,他更在意的是下一步要干什么。
干部处给出的临时安排,是“参加调研、准备恢复职务”。然而合适的岗位迟迟没有最后拍板。叶飞不便催问,只能带着笔记本往各部委跑,暗中摸清交通、能源、国防工业几个系统的棘手难题。用他的话说,“闲着也是浪费粮票”。时针指到1975年春,国务院任命叶飞为交通部部长,悬而未决的帽子终于落定。
![]()
部长的第一场内部会议,他只说了二十分钟:“把冤错案搞清,先给人一个说法,再谈发展。”言简意赅,却改了不少人命运。不到三个月,交通部复查结案文件批出七百多份,大量技术骨干重返岗位。随后他盯紧港口扩能、铁路改造、长江航道整治三件事,一条时间表掐到月份。有人担心节奏太猛,他说,“战争年代枪林弹雨都不怕,今天就更没理由怕困难。”
不得不说,叶飞对军队仍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偶尔他会穿着旧军装回原部队看望哨兵。面对年轻士兵的敬礼,他微笑回礼,却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过往功劳。有人问他是否怀念战场,他摇头:“该打仗时打仗,该修路时修路,这是纪律,也是常识。”
叶飞的经历告诉后人,风浪再大,只要组织原则在,个人的浮沉终归会有定论。夫人那几个月的奔走、战友们递交的片纸只言,加上领袖的果断批示,交织成一个独特坐标:忠诚、担当、耐心,缺一不可。历史不会故意眷顾任何人,却总会留下检验品格的横切面。叶飞,这位久经沙场的上将,最终在钢轨与航道间重新找回了位置,也为动荡年代画上了平实却有力的句点。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