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吴净净
凌晨两三点才睡,早上六点出发赶机,十点多落地郑州就直奔剧场,中午1点开始全剧连排……这是舞剧《牡丹亭》柳梦梅饰演者王盛熙在回到郑州第一天的行程,但接连多日高密度的行程仍难掩兴奋——10月31日至11月2日,舞剧《牡丹亭》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这部由青年舞蹈艺术家黎星、黄佳园执导的创新之作,用全新的艺术表达诠释了这个经典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对于郑州籍舞者王盛熙而言,这次巡演更是意义非凡,就在昨晚的第二场,他以男主角柳梦梅的身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接受了“检阅”。在演出之前,他接受了大象新闻记者的专访,谈到返乡演出的忐忑与期待,剖析角色塑造的细节考量,还分享与搭档磨合的幕后故事,更谈及对古典舞剧行业的思考,可以感受到这位新生代舞者的赤诚与清醒。
角色有感悟
柳梦梅不是文弱书生,他有反抗的“狂气”
舞剧《牡丹亭》改编自明代汤显祖原著,将五十五回浓缩为《梦卷》《画卷》上下两卷,通过当代舞台语汇演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爱情。之前主创也介绍过,他们不是在复刻一个古典故事,而是在展现一种骨子里关于情的感悟,去寻找一种古典名著当代化的表达。在舞剧《牡丹亭》中,王盛熙饰演的柳梦梅也打破了传统认知中“文弱书生”的刻板印象。他的表演流畅如水又充满力量,赋予了这位古代书生更加立体的形象。“从表面看,柳梦梅确实是文弱书生,但他的内核里有儒雅、有坚韧”。在王盛熙看来,柳梦梅还有几分“狂气”,但这种“狂气”不是目中无人、自负骄傲,“而是敢于和封建礼教斗争、反抗的勇气”。
![]()
问:你如何理解柳梦梅这一角色的核心特质?
答:从表面看,柳梦梅确实是文弱书生,符合大家对书生的固有印象,但他不一样——他能让杜丽娘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他的内核里,有儒雅,有坚韧,还有几分 “狂气”,但这种 “狂气” 不是目中无人、自负骄傲,而是敢于和封建礼教斗争、反抗的勇气。他敢掘坟,敢在朝堂上公然顶撞,这些特质叠加在他身上,让他在知道杜丽娘是魂魄后,经历挣扎,一夜成长。做出掘坟救杜丽娘的决定时,他其实想清楚了:不管能不能救回杜丽娘,救回来后她是人是鬼,都不重要了,他只是想和杜丽娘在一起。
问:如何用舞蹈来体现柳梦梅的这些气质?
答:没法靠某几个肢体动作来表现他的“痴”或“反叛”,这些特质要靠整个剧情推进,一层一层叠加,在特定情节和与其他演员配合的过程中才能传递出来。比如在剧情推进到某个节点,可能我的表演会传递出“痴”的部分;闯地府时,我真的着急、“发飙”,那种“狂”的部分才会出来。
![]()
问:舞剧分为梦卷与画卷,柳梦梅的情感经历了几个阶段?你觉得比较难把握的是什么?
答:其实都难把握。上半卷“画卷”是杜丽娘的主视角,柳梦梅在上半场出现时都在梦里,需要营造出“既实又虚、既虚无缥缈但情绪又真实”的感觉,分寸感很难拿捏。而且上半场柳梦梅是主动方,要对杜丽娘说情话、带她互动,既要克制,像文质彬彬的书生,又要表现出深沉的爱意,不能显得像花花公子,短短七分钟要建立起观众对角色的印象,这特别难。
问:作为21岁的年轻舞者,你会如何看待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
答:首先不用太纠结这段爱情的合理性,因为《牡丹亭》本身是传奇本子,正因为有一些荒诞色彩,才显得特别。它的伟大,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汤显祖写这部作品时怀才不遇,柳梦梅和杜丽娘“敢为爱情死、敢为爱情掘坟”的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在当时的背景下很有冲击力,所以才让人感动。至于角色和自己的贴合度,我不敢说有多少,因为塑造柳梦梅不能只看他的优点,也要表现他的缺点,比如知道杜丽娘是鬼后,他肯定会害怕、不知所措,甚至想逃跑,要演出这种心理挣扎。我得先把自己“打碎”,把柳梦梅的一切融入进来,让他“住进”我身体里,才可能有重合的地方。
![]()
与搭档苦练
磨合半年,从同学变“战友”
在舞剧《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有大量的双人舞,特别是伸入观众席的延伸台上的几段双人舞,让很多人“震撼”、“落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这段双人舞的背后,是男女主演的不断磨合,像王盛熙与搭档黄慧慧就有长达半年的排练。俩人从中专起就是同学,到了大学也是同班,从群舞到舞剧,俩人之前一起参与过很多演出,但《牡丹亭》却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搭档。一开始,俩人“找不到自己的节奏”,从学生到演员的转变,正常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但我们要在几个月内完成,那段时间很痛苦”,但这段排练经历让俩人在性格、对舞蹈的认知、合作能力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观众评价剧中双人舞很震撼很动人,能分享一下双人舞的幕后故事么?
答:我和慧慧之前一起参与过很多演出,彼此有默契。但是一开始就遇到了挑战“找不到自己的节奏”,想一口吃个胖子。因为从学校出来之后直接就跟着导演进到剧组来排练,失去了老师的要求之后,我们变得不知道从何下手。从学生到演员的转变,正常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但我们要在几个月内完成,那段时间很痛苦,不知道怎么做好,只能靠吵架、硬着头皮磨合,慢慢突破问题。这段排练经历让我们在性格、对舞蹈的认知、合作能力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问:练了多久?
答:那段时间我们天天待在一块排,磨了差不多小半年。像延伸台的双人舞,其实非常简单的动作,就是一个出腿,然后呼吸完之后吐气,吐气完之后伸腿……但简单的出腿、伸腿,也要先呼吸、卸胯,力量从大腿根传到脚尖再到大拇指,我和慧慧要完全同频,还不能看对方,只能靠余光感受彼此的呼吸和动作,这段我们抠了很久。但最难的不是动作完成度,而是情感传递——离观众太近,任何细微情绪都会被捕捉到,前面全是乌压压的观众,你要把心态调整好,要回归到一个完全平静、无我的状态,但同时还要关注到她的动作,我们要在“夸张”和“收敛”之间找自然的平衡点。
问:黎星、黄佳园等主创团队在创作中,有给你怎样的指导?
答:我大三时就认识了黄佳园老师,当时她来给我指导排练,那段时间她帮我解决了很多跳舞时的问题。毕业进入《牡丹亭》剧组,黄老师还是导演,她对每个动作的把控都很严谨,要求动作必须到位,这种苛刻的态度像中专时的严格训练,很磨练人。
黎星哥(黎星)是让我很感动,刚认识他时我还是学生,当时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打算都告诉我们,这种前辈对后辈的坦诚沟通很少见,也影响了我。排练中,他对专业的严谨态度、对审美的理解,也都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对舞蹈有了更深的认知。
![]()
不急于求名
做好作品是第一步,专注舞蹈本身就好
作为毕业后接演的第一部原创大型舞剧,《牡丹亭》对王盛熙艺术生涯的意义不言而喻。他坦言每一场演出后团队都会复盘,“其实想要拥有一场所谓百分百完美的表演,是非常非常难的,基本不太可能,如果有那么一场也是绝唱了”。舞剧两个半小时里,有太多无法预知的事,《牡丹亭》给他的第一个锻炼就是大局意识:“作为舞剧男女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表演,还要和搭档一起带领整个剧的节奏,引领观众进入故事,不能只陷入自己的表演里”。而面对传统文化从业者“出圈”现象,王盛熙更多视其为激励,他坚信“做好作品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关注都是基于好作品的”。
问:你觉得在传递“至情”主题上,舞剧和昆曲或其他类型的剧场演出相比,独特魅力是什么?
答:我们这部舞剧没有刻意做成中国古典舞剧,虽然我是古典舞科班出身,但导演用了当代的视角和审美来表达,不局限于古典舞的标准动作,比如“云手必须这样做”,而是保留古典审美特征,让所有动作贴合《牡丹亭》的气质。还有“东方审美”的呈现,比如舞美设计偏南宋腔调,延伸台的镜面地胶、只有台子没有亭身的“牡丹亭”,都是“留白”式的含蓄表达——它有很多东西不直接说,但在兜兜绕绕的过程中就把意思传递给观众了。它是用舞蹈舞台剧的形式诠释经典文学,和昆曲、话剧、芭蕾舞都不一样,是只属于中国舞舞剧的表现方式。
![]()
问:通过参演《牡丹亭》,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悟?
答:《牡丹亭》是我毕业后接的第一部原创大型舞剧,让我完成了从学生到演员的快速转变,对舞蹈的认知、和搭档的合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其实每一场之后我们都会复盘,看这一场和上一场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想说一个词,就是好难!舞剧两个半小时里,有太多无法预知的事,可能随时随地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你自己不出问题,也不保证别人不会出问题;表演不出问题,你也不能保证装置不会出问题、灯光不出问题……所以我觉得《牡丹亭》给我第一个锻炼的就是大局意识,这让我学会了 “顾全大局”:作为舞剧男女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表演,还要和搭档一起带领整个剧的节奏,引领观众进入故事,不能只陷入自己的表演里。以前没这种意识,是看到昱文哥(罗昱文)、胡胡姐(胡婕)这些成熟演员的表现才慢慢领悟的,这需要经验和阅历,不是认知到就能做到。
问:近年很多传统文化作品受年轻人关注,《牡丹亭》也很受欢迎,你觉得打动年轻观众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大学老师说过,“不要急着求新,要往回看”,古人留下了很多好题材好人物,我们要做的是“用当代视角和审美,把旧东西里好的部分重新打开”。《牡丹亭》就是这样,故事是传统的,但我们用当代舞蹈语汇、舞美设计呈现,淡雅的南宋风格舞美、镜面地胶营造的梦幻感,既保留东方审美,又有现代的创新表达。
![]()
问:作为年轻舞者,你觉得当下古典题材舞剧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机遇是大家对传统文化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追更”,愿意走进剧场了解舞剧,市场在扩大。但同时,大家对“中国舞”的界定越来越模糊,比如有人问“《牡丹亭》没明显古典舞动作,算什么舞?”其实不用纠结舞种分类,关键是要有“东方审美的身体和理念”。不管学芭蕾、街舞还是民间舞,先打好身体基础,才能用当代意识表达古典题材,这对年轻舞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
问:近年也有一些传统文化从业者“出圈”,你觉得这对舞剧演员来说,是激励还是压力?
答:更多是激励。他们“出圈”能让更多人知道舞台艺术,带动整个市场,让大家愿意走进剧场了解舞蹈、剧场,然后让更多人对这个感兴趣,我觉得这对整个行业肯定都是好的,对我们《牡丹亭》的演员来说,做好作品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关注都是基于好作品的,在作品的基础之上,我们专注于舞蹈本身就好。
问:是的,其实只要专业做好,作品打磨好,所谓“出圈”或“涨粉”是水到渠成的事……
答:星哥(黎星)一开始让我跟着他到这个团队里面,就问了我一句话:你是否热爱舞蹈?你喜欢跳舞,对吗?我说“是的!”就进来了。我喜欢跳舞!没想说以后要多么成名,或者说要多少粉丝,想多了反而会限制一个人的进步。
![]()
回家乡演出
只要热爱就去做,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作为从郑州走出的舞者,家乡对王盛熙而言是舞蹈梦想的起点。奶奶并非舞蹈科班出身但热爱文艺,“奶奶年轻时本来要进剧团唱戏,和她同批考剧团的有的都在《梨园春》当评委了”,但当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奶奶没能走上艺术道路。不过,她对戏曲和舞蹈的热爱从未消减,“虽然没看过太多舞剧,但看我演的剧时,一下子就能看懂”。爷爷则是行动派,“奶奶决定让我学舞蹈后,爷爷就风雨无阻,每天开车接送我”。正是这份来自家庭的坚定支持,让王盛熙的舞蹈之路走得格外扎实。
从郑州考到北京舞蹈学院后,2022年还入选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拔尖人才”项目,还获第十三届北京市舞蹈比赛表演及创作金奖,也曾参演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毕业即进入《牡丹亭》剧组,王盛熙的舞蹈之路看似顺畅,但他深知这份“顺利”背后的珍贵,“以前不觉得走出郑州、走出河南有多难,直到长大回到河南,看到团里老师教学生、带艺考,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对于正在学习舞蹈的家乡师弟师妹,他鼓励大家“不用想太多,单纯喜欢、热爱就够了,不一定非要当演员,做老师、做编导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别人,只要真的热爱就去做,相信好结果会像水到渠成一样到来”。
![]()
问:这次《牡丹亭》来郑州首演,站在家乡的舞台上,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我今年7月刚从学校毕业,毕业前就进入《牡丹亭》剧组跟着巡演,之后又参与其他演出,节奏比大学快了一倍。知道要回郑州演出时特别激动,但越临近越刻意让自己平静——怕在快节奏的城市切换中错过这份宝贵体验。更重要的是,我是从郑州走出去的舞者,三四岁时爷爷奶奶就在这儿带我学舞蹈,他们是我舞蹈事业的根基,没有他们我可能早就放弃了。这次回来,就是想让爷爷奶奶看看,他们培养的孩子,现在能以舞剧男主角的身份站在老家的舞台上,希望他们能为我骄傲。
问:作为舞者,你最理想的状态或梦想是什么?
答:最理想的状态是 “既有阅历,身体又好使,认知也够,还能继续跳舞”。像我这样刚刚出来的年轻的演员身体可以,但是阅历不够、认知不够,就是你跳出来的东西大家可能觉得没有深度,就是你没有把角色塑造立体的能力;当你到了30岁,有了深度和塑造角色的能力了,但你身体没有像年轻时候那么“好用”了,所以我们就一直在追这个节奏,一直在找这个平衡点,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尽快达到“身体、阅历、认知”兼具的状态。
![]()
问:你对未来的舞蹈道路有哪些新的思考和规划?有没有想要尝试的类型和角色?
答:对我来说,每一个能接触到的角色都是机会,也是挑战,就像翻一座山,等到“翻”的山多了,有了一定积累了,觉得自己什么没尝试过,可能会想去尝试去选择,但是我觉得我现在还不行。我现在的规划就是把当下的工作做好,眼下的《牡丹亭》包括后面要去拍的新作品,演得再扎实一点、成熟一点,一步一个脚印,目前就是只想这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