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元的问题已经不是“会不会贬”,而是什么时候全面失控。美国债务/GDP比已经冲上124%,美联储量化紧缩熬足三年,银行准备金跌破3万亿美元这个生死点,纽约联储10月31日的常备回购工具额度冲到203.5亿美元,足够说明一个残酷现实:美元的信用拐点已到。
12月1日起,美联储开始对到期国债再投资,这在金融语言里,就是重新开动印钞机。全球资本就是在这个时间窗口里悄悄动身的,谁也不等美国自己承认“美元信用开始崩”。
而最早用脚投票的,其实不是中国,是印度。在10月大幅震荡时,印度当月进口黄金100.6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更离谱的是8月也是100.6亿美元,同比直接翻倍,相当于全国进口额的六分之一。这个国家买金不是情绪性投机,而是给未来两年44.4万亿卢比“闪耀印度”基建计划提供“硬资产的锚”。
美国刚制裁两家进口俄天然气的印度公司,莫迪政府当然不会傻到抱着美元等着挨锤。多囤黄金,就是它们体系版的“去美元化”。并且这不是印度一家的孤战,新兴市场央行已连续三年净购金超过1000吨,中国央行也连续11个月增持。
所以现在这一轮黄金的逻辑,已不是“中东爆炸了就涨,停火就跌”这种初级叙事。黄金正在从“避险资产”彻底转向“全球信用对冲工具”。美国银行干脆把目标价喊到5000美元,因为它们非常清楚,一旦美元重新印,纸币信用共识就会发生穿孔,黄金就是那个替代品。
全球资本的目光也在重新找定价锚。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量比2024年暴增25倍。直接原因很客观:海外多家交易所大幅提高保证金门槛,国际资金被迫迁移,成交与交割开始转向香港、上海;配合国内市场深度与流动性,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定价影响力快速抬升。
就在这个趋势之上,11月1日,中国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联名公告,把标准黄金交易的增值税执行期延到2027年,并把发票编码更细分。公告条款其实很清楚:通过上金所或上期所交易标准黄金,卖出环节免征增值税;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一律免征;只要发生实物交割出库,就按规定计征;不走交易所的标准黄金交易仍按现行规定缴税。这本质是沿着2002年既有政策的延续,却被外媒和一堆财经博主立刻解读成“中国配合美国压金价”。
事实是,真正砸盘的人根本不是中国,是美国自己。美国财长贝森特放出关税谈判缓和信号,特朗普又改口说“无意解雇鲍威尔”,等于向市场递一张“避险退场”的短期面包票。全球系统性恐慌指数瞬间冷下来。
结果就是,金价一周内从4398美元直接摔到3900美元以下,下跌幅度接近500美元,折人民币大约3500元。这种幅度就是典型的“事件驱动式砸盘”,漂亮得像是电脑工程图。而客观上,黄金这种大波动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过去五年,在每一次美元政策转折前后,黄金都有类似幅度的剧烈拉锯。区别只是,以前市场把它解释为“风险情绪变动”,现在越来越多机构把它视作“信用重定价”的前兆。
问题在于,真正被吞掉的永远不是数据,而是人。这个市场分歧正在撕裂:美联储降息预期、地缘冲突在推黄金;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小幅抬头,美股和A股最近好赚钱,钱就从黄金这边被吸走,跑去炒股票了。这个区间是“最混乱、最像反转、但又不彻底反转”的阶段。越是这种模式的结构性震荡,越容易造成“错杀”和“错过”同时出现——散户看到暴跌就以为见顶,看到反抽就以为重启趋势,但实际的资金更在做“配置重新分区”,不是做方向性的单边豪赌。
普通投资者在这种时候最容易犯的不是判断错误,而是情绪的节奏错误:涨了就追,跌了就砍。真正杀你的不是美联储、不是印度、不是中国税收公告,而是你在这种分歧区间里的追涨杀跌本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