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不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瞬间:那个曾经乖巧粘人的小宝贝,突然有一天甩开你的手,大声喊出“我不要!”;那个放学后总喜欢和你分享学校趣事的小学生,开始把“烦死了”、“你别管了”挂在嘴边;那个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关上了房门,也仿佛关上了心门,对你的关心报以沉默或反驳。
![]()
这些时刻,总让我们感到无措、伤心,甚至怒火中烧。我们一遍遍讲道理,换来的却是更强烈的对抗,直到情绪失控,吼声回荡在家里,事后又满是后悔。
其实,这些让我们头疼的“叛逆”,恰恰是孩子成长的信号。他们不是在故意与我们为敌,而是在用这种方式宣告:“我在长大,我需要成为我自己。”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会经历三个关键的叛逆期:2-3岁的“宝宝叛逆期”,7-9岁的“儿童叛逆期”和12-18岁的“青春叛逆期”。
面对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与其用吼叫筑起高墙,不如我们换一种说话的方式,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一次叛逆:可怕的“两岁”——“世界那么大,我想自己做主”
你急着出门,他却非要自己系鞋带,笨拙地弄了十分钟,你忍不住想帮忙,他瞬间崩溃大哭:“不要你弄!”;你让他吃饭,他偏要玩玩具;你让他叫阿姨,他死死躲在你的身后。
![]()
他的心里话:
“我发现我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我能有自己的想法了!我要试试看,我说‘不’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试试这样和他说话:用“选择”代替“命令”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渴望掌控感。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我们可以给他有限的、安全的选择,让他感觉自己“说了算”。
把“必须穿上外套!”换成:“宝贝,我们是穿这件红色的恐龙外套,还是这件蓝色的星星外套呢?”
把“现在必须回家!”换成:“我们是像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回家,还是像小飞机一样‘嗖’地飞回家?”
把“不许乱扔玩具!”换成:“我们来比赛,看是小汽车先跑回盒子家,还是积木先生先跳进桶里?”
当我们把命令句变成选择题、游戏邀请,既满足了孩子对自主权的渴望,又巧妙地引导他配合我们。这能帮助他建立最初的自尊和自信,而不是感到自己总是被控制的“小可怜”。
第二次叛逆:小学阶段的“小大人”——“我开始讲道理,更讲感情”
他开始质疑你的权威,“为什么你可以玩手机,我不可以?”;做作业磨蹭拖拉,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你;特别在意公平,对兄弟姐妹的“不公”待遇耿耿于怀。
![]()
他的心里话:
“我的世界变大了,我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秘密。爸爸妈妈说的不一定全对,我想自己思考。你们答应我的事,一定要做到!”
试试这样和他说话:用“共情和启发”代替“指责和说教”
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情感也更加细腻。他们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控制。
把“你怎么又磨蹭,快点写作业!”换成:“我看你好像有点没精神,是遇到难题了吗?需不需要我们先休息五分钟,吃点水果充充电再来挑战它?”
把“顶嘴是吧?回你房间去!”换成:“你好像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妈妈很想听听,你能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吗?”
把“你是哥哥,必须让着弟弟!”换成:“妈妈知道你也很难过,玩具被弄坏了。弟弟这样做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修好它,并且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好吗?”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我们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他就感觉自己是安全的、被尊重的。再用提问的方式启发他思考解决方案,这比我们直接给出答案或命令,效果要好上一万倍。
第三次叛逆:青春期的“风暴”——“请把我当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
他不再与你分享心事,认为你“什么都不懂”;他的审美让你大跌眼镜,他的观点让你无法认同;他敏感、易怒,有时又异常脆弱;你的任何关心,都可能被解读为“监视”和“控制”。
![]()
他的心里话:
“我正在寻找‘我是谁’,我需要心理空间。请别再把我当小孩子了,我需要被平等地对待。如果你们不尊重我,我凭什么要听你们的?”
试试这样和他说话:用“倾听和尊重”代替“唠叨和管控”
这是最考验父母智慧和耐心的阶段。我们要做的,是从舞台中央的“管理者”,退居到幕旁的“顾问”。
把“今天考试怎么样?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换成:“最近学校里有什么好玩的事吗?”(他若不愿说,就尊重他的沉默,只需让他知道“我在这里,随时愿意听”)。
把“你这穿的是什么鬼样子,赶紧去换了!”换成:“这个风格很特别,能跟我聊聊你为什么喜欢吗?”(尝试去理解他背后的审美和群体认同)。
把“你必须选理科,以后好找工作!”换成:“关于未来,你自己有什么初步的想法吗?爸爸妈妈这里有一些信息和经验,或许可以帮你拓宽思路,等你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聊聊。”
少说多听,守住底线,放开细节。在他需要建议时,我们提供信息和分析,但把最终决定权交还给他。信任,是此刻最好的教育。当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时,他反而会更愿意在迷茫时向我们求助。
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是一次成长的宣言,是生命力的迸发。吼叫,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安静,却会关上沟通的门,在孩子心里留下伤痕。
![]()
而我们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就像是给孩子的成长之路安装了温柔的护栏。
当我们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来,用真诚、理解和尊重的语言去沟通时,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更是一个内心充盈、懂得爱并敢于独立的,真正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