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亳州华祖庵-始建于唐代为纪念华佗而立
亳州,别称谯城,这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商汤建都至今已有3700余年历史。“一座亳州城,半部三国”,这里是曹操故里,孕育了璀璨的建安文学,千百年来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咏叹;这里亦是神医华佗故乡,一脉医魂千年传承,加之亳州“南北通衢,中州锁钥”的独特地理位置,航运的繁荣与杏林的芬芳相交织,使其在明清时既已成为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如今的亳州依旧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
千年药香与现代医学的交汇,在肩负着当地医疗核心重任的亳州市人民医院身上有着具象化的体现,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秉承着神医华佗悬壶济世的精神,将传统中医智慧与先进技术理念相融合,续写着守护生命的新篇章。
作者 | 人物君
01
生命至上
新时代下的亳州市人民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这一坚守,在重症患者集中的肿瘤科有着深入的体现,以仁心仁术延续千年医药薪火,以现代医学之光点亮生命未来。这是一座城、一所医院、一个科室共同讲述的故事,关于传承,更是关于新生。
与共和国同龄的亳州市人民医院,如今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亳州医院以及安徽理工大学亳州临床医学院、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凸显了其在临床与教学上的综合实力。同时,其获评“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更显示了亳州市人民医院在医疗服务上的专业、周到与贴心。医院以稳扎稳打、努力奋进的精神,不断夯实着其守护皖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中的基石重任。
![]()
这种踏实稳健的发展理念,更是深深烙印在了医院肿瘤科的成长轨迹中。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成立于2009年,十多年来,在医院的鼎力支持下,科室不断发展奋进,如今已成为亳州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形成了三个病区与一个现代化放疗中心共同构成的协同发展架构,这一体系也成为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开展全方位、综合化诊疗的基础。
放疗中心配备了进口直线加速器、三维后装治疗机、大孔径定位CT等先进设备,使得适形调强放疗(IMR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精准放疗技术得以常规化开展,放疗中心日均治疗患者60人次左右,以精湛的技术为无数患者带去希望。同时,肿瘤科积极与外科、介入科等合作,使得穿刺活检、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等技术得以成熟开展,并融合微波消融、射频消融等技术,构建了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完善体系。
目前,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20多名医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0%以上,这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成为一系列先进诊疗技术开展成熟开展的基础。同时,为了规范化诊疗流程,科室建立了完善的多学科协作诊疗(MDT)闭环管理机制,涵盖病情的指征把控、诊疗的流程跟踪以及记录落实等。通过这样的多学科协作,以期为患者制定出最优的治疗方案。这样的MDT诊疗不仅服务于初诊患者,当疾病出现再进展的时候也会再度启动,确保每一阶段治疗决策的科学与规范。
![]()
在先进的治疗技术与规范化的诊疗体系的支撑下,并通过与省内外大型医院、专家之间的合作,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让百姓真正实现了“不远行、享良医”。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亳州市人民医院的“院中院”项目-亳州市肿瘤医院已于近期完成主体建设,并将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在此基础上,医院已与浙江省肿瘤医院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性肿瘤防治中心,成为皖北地区肿瘤防治体系的中坚力量。
02
不负所托
作为科室团队一员也是队伍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见证者,肿瘤科二病区主任施朕善对于科室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发展壮大的历程,有着至深的体会,与同事们共同用青春谱写下了科室成长的印记。
2012年,硕士毕业的施朕善加入了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彼时,医院尚未搬迁新址,刚成立两三年的肿瘤科挤在老院区狭小的办公室里,设施简陋,人员亦是捉襟见肘。虽是条件辛苦,但大家都对科室的未来有信心,于是在科室领导的带领下,一步步摸索前行。两年后,施朕善被派往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学习一年的放射治疗。施朕善非常珍惜这一宝贵的机会,在省立医院的日子里,每天如饥似渴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这份努力使得他得以在学成归来后很快独当一面,挑起科室放疗与化疗方面的基础工作。
施朕善一直是那种低调务实、刻苦钻研的性格,与同事间的相处亦是非常融洽,每当谁有困难总是倾力相助。这样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于是在2018年肿瘤科病区扩展之际,科内多名医生联名向医院推荐施朕善作为新增的肿瘤二病区的主任。
![]()
▲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二病区主任 施朕善
那一年,施朕善刚33岁,距离他加入医院也刚6年时间。对于科室领导与同事的信任,施朕善感激中带着些许惶恐,他怕资历尚浅的自己万一没干好,负了大家的信任。可静下心来,施朕善又很快给自己打气,他相信只要肯努力,很多困难定可以迎刃而解,他会给大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施朕善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一新病区在发展中稳住脚跟。对此,他采取的是稳中求进的策略,先从规章制度的完善做起,夯实每一项流程与技术,稳住医疗安全,这是开展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施朕善带头开展业务培训,优化工作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
在这样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中,新官上任的施朕善很快稳住了二病区发展的基本盘,团队氛围日益融洽,大家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在这样团结一心的奋斗下,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二病区在技术攻关的路上披荆斩棘,尤其在微创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这个新成立不久的病区,以其优秀的实力让大家刮目相看。仅仅一年时间,肿瘤科二病区便在医院的综合评分便已稳居中游,这对于一个年轻人带领的新部门单元来说殊为不易。
医院领导在肯定施朕善工作的同时,鼓励他继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此后的他,带领团队又取得了多项重点任务的突破,以持续的成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与认可。
施朕善以其责任与担当,与同事们共同从风雨中走过,在这片土壤里播种下他们自己的种子,然后继续迎着阳光前行,等待花开绚烂的那天。
03
植根梦想
目睹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如今的发展,前沿性、规范化治疗给无数患者带来愈来愈大的希望,施朕善不禁回想起当初自己走上医学之路的初衷。
在老家河南商丘,施朕善儿时记忆中农村总是缺医少药的,就靠着一位部队退役的卫生员每天背着药箱,走家串户地给村民看些头疼脑热的疾病。每到一处人家,村民眼里饱含的感激之情深深触动着施朕善幼小的心灵,他想长大后也能成为那样的医生,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
这样的梦想在施朕善的内心悄然生根,且坚定不移。2004年,高考填志愿时,施朕善被牡丹江医学院(现牡丹江医科大学)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所吸引,那种“隔着肚皮”就能看清楚人体结构的感觉让他觉得“很酷”,且与当时还处于初兴阶段的介入与微创治疗密切相关。于是,带着好奇与对新兴学科广阔前景的期待,施朕善独自踏上了前往遥远东北的求学之路。
大四实习,施朕善主动申请来到家乡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那里他真正系统接触了肿瘤学。彼时,商丘一院的肿瘤科亦是刚成立不久,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刻。那一刻,儿时那个背着药箱在乡间行走的村医形象再次在他眼前浮现,施朕善希望自己不仅能为家乡父老看好常见疾病,更是要成为他们在面对肿瘤这类重大疾病时的坚实依托,于是便将肿瘤专业确定为自己将来的主攻方向。
![]()
肿瘤的治疗从发病机理到治疗手段都非常复杂,选择了这条路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难,但为了百姓能在重症前能多一分生存的希望,一切值得。为了能将这门深奥的学科学透,施朕善决定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这一次他考入了桂林医学院(现桂林医科大学),从东北的漫天飞雪到西南的渔歌唱晚,施朕善的求学之路几乎沿着著名的黑河-腾冲线(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跨越了大半个中国,而对于他而言,自己的求学之路多走一点,只为以后百姓的求医之路能少走一些。
而从影像学转至临床的过程注定不轻松,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施朕善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6点半就到科室整理病历、准备查房,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休息,整个研究生阶段都是如是。在那个智能手机还尚未普及的时代,查阅资料远不如现在便捷。为了能吃透一些药品的使用规范,施朕善经常跑去护士站,拿来别人丢弃的药品说明书,一张张细细研读。
04
撑起希望
凭着这股子韧性,施朕善硬是追上了那些临床出身的同学的步伐,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的博士。然而,考虑到家里经济并不宽裕,父母亦年事已高,施朕善这一次选择了将读博的机会后置,先投入到工作中。
![]()
相比于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从小对基层医疗之艰难深有体会的施朕善,决定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他来到了紧邻商丘的亳州,在亳州市人民医院努力践行着为患者迎来更多希望的初心。
施朕善很庆幸自己从步入临床至今,正是赶上肿瘤学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类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整个肿瘤学领域的治疗格局,肿瘤这一之前很多人闻之色变的重症早已摘掉了其“绝症”的帽子,技术的推动,让无数曾经绝望的家庭看见了透过乌云洒进的阳光。
晚期肺癌的诊断书曾被视为“死神的传票”,多少家庭眼看着亲人在数月间步入生命的终局而陷入无尽的痛楚中。而今这样的恐惧,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正在被慢慢吹散。当第一款针对肺癌EGFR突变的靶向药问世,其神奇疗效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晚期肺癌不再因为没有希望而那么恐怖。点燃的信心,更是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于是ALK、ROS1、MET等近十个肺癌基因突变靶点相继被发现,相应的靶向药也被陆续研发出来,为肺癌患者点亮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希望。其中,ALK基因因其靶向治疗效果显著而被称为“钻石突变”,经过多代的发展,最新的ALK抑制剂在有效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更是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让这类突变患者有希望实现疾病无进展下的高质量长期生存。当肿瘤的阴霾被冲散,不幸的患者不再只能艰难维系生命,而是拥有重归生活美好的可能。
从曾经的绝望走向日增的希望,没有什么比这段穿越黑暗走向阳光的旅程更让人振奋,这是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坚守与期盼。
如今回首,当初自己选择肿瘤学这条路,道艰且阻,但因为迎着朝阳,便总是充满着希望的力量。当你将这种力量传递给每一个患者,便成了将无数家庭于绝望中再度撑起的坚强支柱。
![]()
施朕善是幸运的,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这个朝气蓬勃的团队中,在这片他挚爱的热土上,与患者同行、与希望并肩,于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撑起生命的不平凡。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责编 | 张   坪
校对 | 杨   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