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交界处,甘肃民勤县顽强屹立,这片绿洲三面被黄沙包围,一度被预言即将被沙漠吞没,但二十多年过去,民勤不仅没有消失,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
民勤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时期就已有人类在此定居,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滋养着这片沙漠中的绿洲,成为当地的生命线,上世纪中叶,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开发,用水量急剧上升,导致上游来水减少,下游的青土湖完全干涸,为解决用水问题,人们不断加深水井,从30米一直打到300米,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
![]()
这里的自然环境极为严酷,年降水量仅12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以上,为种植经济作物黑瓜籽而进行的大规模开荒,更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进程,沙丘不断向前推进,沙尘暴最严重时一年可达上百天,迫使3.7万居民背井离乡,2000年前后,有国际媒体甚至悲观地预测民勤已无法挽救。
后来国家开始系统性治理,组织专家团队着手调水,通过景电工程、西营水库等水利设施进行跨区域补水,石羊河的来水量从最低时的0.61亿立方米开始逐步回升,同时当地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最大限度降低生态用水消耗。
![]()
植树造林成为治沙的关键举措,沿着沙漠边缘,建起了长达三百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更令人振奋的是,普通民众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等平台参与到这场绿色行动中,网友们在线种植的梭梭、沙柳等沙生植物,最终在民勤的沙丘上扎根生长。
![]()
经过十多年努力,民勤的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3%提升到18%,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负增长。
如今驱车行驶在民勤周边,可以看到曾经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固定,成片的梭梭林在风中摇曳,这些看似简单的治沙措施,正在一点点改变着这里的生态环境。
![]()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民勤的水资源危机尚未完全解除,部分农田仍在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节水技术普及率有待提高,水利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推广滴灌技术、增强节水意识、完善水网建设,仍是民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勤的转变告诉我们,人类与沙漠可以找到共存的平衡点,但这需要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治理的基础上,这片绿洲的存续,凝聚着无数治沙人的心血,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持续关注和参与。
![]()
刷到民勤县的故事真的太有感触了,很多网友在评论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老家就在河西走廊,小时候就听老人讲风沙吞田的故事,现在每次回去,真的能看到路上的防护林越来越密,蚂蚁森林的梭梭林一片接一片,特别感动!”
“说真的,节水技术和意识太重要了!光靠调水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多推广滴灌农业,培训农民科学用水,水在民勤,比油还珍贵。”
“没想到我在支付宝里早起偷能量种树,真的帮到了民勤!这种‘云植树’模式让普通人也能参与治沙,很有意义。”
“当年被预言要消失的地方,硬是被中国人一寸一寸救回来了,不容易,但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水资源问题不彻底解决,绿洲可能再次受威胁。”
“每次看到那种大水漫灌的新闻就着急,技术都有了,观念也得跟上啊!政府得多下乡做培训,光种树不够,关键还得会用水。”
民勤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生存、坚持和全民行动的真实缩影,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用行动换来的绿洲奇迹,而未来的故事怎么写,也许仍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和行动。
你是否也曾到过沙漠边缘的城市?在如此特殊的环境中,你认为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见解。
信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