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六代机初号机试飞大半年了,这是我国军工超越美国的标志性成果。但有些不明所以的生物非要说这是一架轰炸机。昨天成都六代机一号原型机试飞的照片出现在网络上。
与初号机相比,该机在进气道、尾喷管、主起落架及后缘襟翼等关键子系统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些改进并非孤立的技术微调,而是如同一张张拼图,共同勾勒出中国第六代战斗机项目的当前状态、技术演进逻辑与未来的战术定位。深入剖析这些变化,就能把轰炸机论扔进太平洋。
![]()
进气道和尾喷管的革新,是此次变化的焦点,也最能体现六代机发展的全球技术趋势与本国特色融合的路径。首先,进气道从初号机的嘉莱特改进为前凸式进气口,有人说改成了J20那样的DSI,其实还不太像。
翻看美国的飞机图纸,这一设计跟波音F/A-XX几乎一模一样。美国的F/A-XX项目作为其六代机概念的探索者,其进气道设计追求极高的隐身性能与宽广飞行包线内的优异进气效率。
采用类似设计,首先表明中国航空工业在进气道-机体一体化复杂曲面隐身修形技术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次也说明这就是一架战斗机,不然也不会采用这种进气道设计。当然,这种“趋同”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共同物理规律和战术需求驱动下,顶级研发团队可能得出的相近最优解。
![]()
其次,尾喷管“变为跟沈阳六代机相似的二元矢量喷管”。大概率是涡扇10的改进版。在航展上展出过。二元喷管相比传统圆形轴对称喷管,在红外隐身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扁平的喷口能更有效地将高温燃气与冷空气混合,并限制红外辐射的侧向散逸,这对于应对日益先进的全向红外探测系统至关重要。同时,它能与机尾结构进行更好的融合,降低后向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主起落架和后缘襟翼的改进,则更多地体现了在总体设计上对内部空间利用率和隐身细节的极致追求。主起落架的改进旨在“缩小起落架舱纵向体积,空出更多机内空间”。
对于追求长时间、高隐身状态作战的六代机而言,内部空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更紧凑、高效的起落架设计,意味着可以为机内弹舱、燃油、航电设备或未来可能搭载的定向能武器提供更大的容积。
![]()
后缘襟翼的改进则直接服务于“增强后向隐身能力”。襟翼在放下时会产生巨大的雷达反射特征。通过特殊的设计(如边缘对齐、使用隐身材料、改变作动方式等),襟翼能显著降低飞机在起降或机动时后向的RCS。但初号机采用多片式襟翼,虽然气动控制能力更强,但显然它的雷达反射更加不规律,也更容易被敌方抓住。
因此一号机改用单片式襟翼。减少常规控制面的使用必然会带来气动控制效率的损失,这一损失将由二元矢量喷管的加入来弥补。这清晰地揭示了六代机一种典型的气动飞控设计哲学:通过结合低可观测性气动布局与全权限矢量推力技术,实现从“气动主导控制”向“气动-推力融合控制”的转变。
飞机将更多地依赖发动机推力的精准、快速矢量偏转来进行姿态控制,从而允许气动面设计得更小、更隐身,或在特定状态下减少活动,实现隐身与机动性的统一。
![]()
当前状态的成都六代机“还处于技术验证机的状态”。这些在关键子系统上显著且多样的改动,正是一个典型研发周期中“发现问题-验证方案-迭代优化”过程的体现。进气道、喷管、起落架、襟翼的同步调整,说明设计团队仍在探索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最佳匹配与整合方案。可以预见,随着试飞的深入,未来还会有更多细节上的改动,直至技术状态趋于稳定,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成都六代机一号机的技术演进,展现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在深度吸收全球前沿设计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技术储备进行创新融合;通过子系统级的持续迭代,验证并优化六代机所需的隐身、机动、空间利用等核心性能;其设计指向性明确地偏向于夺取并维持制空权,是一型旨在未来空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