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的二号原型机在黄田坝上空划出新的航迹,尾部棱角分明的喷管在云端若隐若现,这不再是去年那架验证机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深度优化的天空猎手。
![]()
去年12月26日首飞的歼-36原型机,仅仅过去十个月就迎来了它的升级版。第二架原型机在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所在地进行飞行测试时被捕捉到多个角度的画面,与首架原型机相比,这款三发重型战斗机的改动幅度之大令人惊讶。
随机的对原有嘉莱特式的进气道的设计将其改为了现在的DSI设计,同时也对起落架的设计也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对发动机的喷口也从原先的圆形的传统的喷口改为现在的矩形的矢量式的喷管等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为其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和更高的推进效率。
采用对气动布局的全面的深度优化和对隐身性能的全方位的深度的提升手段,使其不再是简单的“小修小补”,而是彻底的改造。
![]()
歼-36二号机最明显的改变要数进气道设计。首架原型机使用的嘉莱特进气道,类似F-22的“斜切式”下侧进气道,这种设计虽然成熟可靠,但在隐身性能上存在短板。
二号机果断换装了DSI进气道,就是那个看起来像鼓包的设计。这个鼓包不是简单的隆起,而是能自然分离附面层气流的巧妙结构,配合向前倾斜的下唇口,把雷达波反射降到最低。
中国航空工业对DSI进气道已经吃得透彻。从歼-10B/C、歼-20到“枭龙”,这套系统玩得滚瓜烂熟。现在把它用到六代机上,等于是把隐身性能往前又推了一步。
歼-36二号机的发动机喷管从圆形变成了矩形,看上去和F-22的二维推力矢量喷管很像。这种棱角分明的喷管是为推力矢量控制专门设计的。
![]()
推力矢量技术对六代机来说就是必需品。因为六代机为了隐身要把垂尾和平尾都取消,但这会严重影响飞行操控。矢量发动机通过灵活调节喷气方向,产生额外控制力矩,解决了无尾翼布局的操控难题。
美军F-22早就用上了矢量发动机,但现在中国的歼-36把它提升到新高度。这三台矢量发动机让这款无尾翼战机也能做出“眼镜蛇机动”、“落叶飘”这些超常规动作,空战胜率会大幅提升。
起落架的变化普通人可能不太在意,但这背后藏着重要改进。首架原型机用的是串联双轮起落架,就是两个轮胎沿机身纵向排列。二号机改成并列双轮布局,彻底重新设计。
不管我们对底层的技术变化如何感兴趣和推崇,都千万不要小看了对轮子的“排列”方式的变化,它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甚至是质的飞跃的创新。将并列的布局设计得更为紧凑的同时,也就为机身的其他部分如燃油的储存、各类的电子设备等腾出了更大的空间。结构强度与可靠性也得到提升,同时降低了维护复杂度。
![]()
起落架调整还暗示了歼-36的载弹量可能增加。有分析认为最大起飞重量可能达到50吨,能够容纳更多武器,比如霹雳-21超远程空空导弹或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就当歼-36两架原型机接连试飞之时,美国的六代机项目还停留在纸面阶段。美国空军早在2020年就宣布试飞了验证机,但到现在原型机迟迟没有消息。
特朗普今年3月宣布波音中标美军“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项目,宣称其“已秘密试飞近五年”。但让人费解的是,至今连一张模糊照片都没有公布,只有渲染图和动画。
歼-36采用“多机并行验证”的研发模式,就是几架原型机同时测试不同系统,大大缩短研发周期。这种快速迭代能力让中国在六代机研发上走在了前面。
从歼-20的研发周期推算,歼-36有可能在2031年前服役。如果这个时间表成为现实,解放军空军将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代代差的空中优势。
![]()
美国《战区》网站试图淡化这些改动的重要性,称歼-36“并非是高度成熟、接近生产的原型机”。
但与此同时,面对中国新型战机的多次曝光试飞,美国军事媒体也陷入了尴尬境地,只能强调“战机外形设计不重要”,未来空战更需要依靠传感与通信技术。
但换个角度看,歼-36的快速迭代证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成熟。当一款战机能在十个月内实现如此重大的设计更新,这背后是整个设计、制造、测试体系的高效运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