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夏萌朗读音频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女人过了40岁啊,就越来越“脆皮”了。
上周,我为了工作连续熬了个几天大夜,结果体温突然窜到39度,全身酸胀乏力,连上个楼梯,都力不从心。
在医院又是打针,又是吃药,折腾了三天,烧才退了下来。
事后,我和一位医生朋友聊了很多,她语重心长地劝我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多注意身体。
我开玩笑地说:“大家不都说活多久是看基因吗,我再注意身体,基因不行也没用啊。”
想不到,她认真地纠正我道:
基因不是生死簿,写你活多久就能活多久。 就像买车一样,基因影响的是最大使用年限,而不注意保养的人,大多开不到这个年限就得报废。
的确。
虽说生死有命,但这个“命”打不打折扣,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生活中,那些能活到90岁的女人,基本上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在自我调整了。
特别是以下3件事,每一个都不该继续做了,别不信。
![]()
要说过了40岁,女人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累点变低了”。
这不是错觉,人到中年,女性的卵巢功能会衰退,雌激素也开始下降。
紧跟着到来的就是潮热、盗汗、失眠、情绪波动、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生活变化不大,四十多岁的女人就是更容易疲惫,更需要休息。
但糟糕的是,如今的许多人都太忙太辛苦,太爱“逼”自己了。
特别是女人,更容易疏于休息,忙完工作忙家庭,一刻不得闲。
24年有一项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中度至高度疲劳”,其中近一半人称自己“已经习惯了不舒服”。
总以为不舒服了,再“忍一忍”“扛一扛”,过阵子就没事儿了。
![]()
殊不知,这种行为就是在无视身体的警告,透支未来的健康,换取一时的时间和金钱。
日积月累之下,我们对疲惫的感知逐渐变得迟钝,非得到身体彻底崩溃、住进医院,才自觉不对、幡然醒悟。
前阵子的“38岁宝妈猝死事件”,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
死者是杭州一位宝妈,死因是长期睡眠不足和过度劳累导致的心肌猝死。
据报道,她有两个小孩,老大要辅导作业,老二才一岁左右。
她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做早饭,6点送老大上学,接着送老二去托班后再去上班。
下班后,再接孩子放学,做饭,辅导作业,哄睡,忙到深夜后开始收拾家务,然后才能上床睡觉。
连续七年,她日均睡眠不足5个小时,几乎全年无休。
甚至于,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都是一句“好想睡个好觉”。
![]()
说真的,其实她做的事情单列出来,谈不上有多特别,很多妈妈都做过一部分。
累是肯定的,可要是有谁说会死,大家多半也是不信的。
但很遗憾,事实就是如此。
人的身体就像一根皮筋,适当承受一些外部的压力和拉扯,是没问题的。
可一旦超出极限了,哪怕只是比平时多加了一点力,都会瞬间崩断,再无接上的可能。
而且,很反直觉的是,比起一个劲地劳累拼命,适度休息,反而更有利于工作和持家的效率。
所以,别再拿“事太多”当借口,忽略休息;也别再拿“扛得住”当荣耀,忽视身体的警告。
请记得,学会蓄能,才能高效放能;学会缓冲,才能时刻保持良好状态。
无论何时,累了就停下来,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照顾自己。
别等失去了健康,再追悔莫及。
![]()
高圆圆在采访中说过一句话,我很有共鸣:
我是一个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社交的人,也不需要社交,90%以上的社交对于我来说都是消耗。 就是只要回家,没有社交,我就能歇过来。
的确。
年轻时有时间、怕孤独,爱呼朋唤友,不愿独行。
中年以后,越来越觉得,大多数社交都是件耗时又耗力的事情。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那种“吸血鬼型”朋友。
他们每次和你联系,都是倒苦水,把你当情绪垃圾桶,却从不关心你的近况;
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时才找你,你主动联系时,却常消失;
日常相处时,处处都要被迁就,稍不顺意就表现出委屈或愤怒……
![]()
这类朋友就像黑洞一样,不断吸取你的能量,却从不补给。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室友就是这样。
只要一和对象闹矛盾,不管时间地点,说哭就哭,然后就是拉着身边人哄她。
可等她气消后,不仅不感谢那个人,还会在私下说对方破坏她的感情。
一来二去的,大家都很烦她,只是那会儿脸皮薄,不会拒绝人,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和能量。
如今想想,这样的关系根本没用,早断早轻松。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负面社交,就是那种相互攀比的小圈子。
前两年的时候,我被拉进了一个本地的家长群里。
本以为群里是在讨论育儿心得,可没想到,里面充斥着各种炫耀、攀比和贩卖焦虑。
有的显摆老公有钱,有的显摆孩子努力;这个说报了马术班,那个说参加了出国研学。
甚至还有人,小学三年级就把未来十几年的成长计划准备好了,密密麻麻写了一大本,还说“这不是当妈必做的吗”。
![]()
那阵子,我情绪总是很差,时不时就问老公,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
还总觉得孩子什么地方都不如人,担心以后不成器。
幸好老公及时为我宽心,帮我把群退掉,我才慢慢停止了焦虑。
社会学中有一个“泡菜效应”,指的是不同种类蔬菜,泡在同一个缸里腌制,时间久了就都会浸染同样的味道。
人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
那些糟糕的社交关系,无论表征是什么样的,本质上都是在对你造成负面影响,拉着你陷入不同泥淖。
人到中年,千万记得,无论在什么关系中,都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上。
当然,十点君也不是劝大家断绝社交,但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学会筛选关系。
择诚而处,择善而交,你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滋养,才能把宝贵的社交能量,留给值得的人。
![]()
最近发现了一个扎心真相:
中年女人不幸福的最大原因,其实是太爱操心。
丈夫在外工作不顺了,要帮忙宽心解烦;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了,要连忙关心追问;
家里的大大小小琐事,也要去操持忙碌。
可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盯得越紧,事情就越糟糕,自己还气出一身结节。
事实上,人如果想获得幸福和安宁,就必须懂得什么是能控制的,什么是不能控制的。
那些能左右的,尽力去做,做到满意。
至于改变不了的人和事,与其操心着急,不如学着坦然接纳。
首先,是要接纳不完美。
生活本就是有瑕疵的。
工作不顺心,想开点,别把烦恼带回家里。
![]()
家务做得不够精细,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做的,还行就行,别上火发脾气。
老公事业不如人,孩子成绩差一点,只要一个顾家体贴,一个健康懂事,就该知足,不必非得完美。
世上的事儿,不是样样都得细抠。
差不多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味苛求,只会累人累己。
其次,是要接纳不一样。
年轻时很多人都爱争论,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改变他人。
到了一定年龄才发现,千人千样,哪怕是至亲也会有各自的想法,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
遇到分歧时,先别急着指责,也别担心会发生矛盾。
做到“抓大放小”,保证一家人的大方向一致就好。
那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不妨学着尊重和放手。
说到底,中年以后最好的活法,是学会“管好自己”。
![]()
把盯着别人的目光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反而能活得更轻松。
最后,是要接纳不确定。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预支烦恼,生活就是见招拆招。”
人到中年,恰好是承上启下的节点。
父母在变老,孩子待成长,自己也正在生活的巨浪中颠簸前行。
会累会迷茫,都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
但请记得,要允许出错,允许意外,允许事与愿违,别把时间浪费在提前焦虑中。
日子只能一天一天好好地过,别无他法。
不要发愁明天的事,明天的愁事,留着明天再想。
说白了,每个人的世界终归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女到中年,最需要戒掉的是操心,最值得修炼的是心态,最应该关爱的是自我。
与其为琐事殚精竭虑,还不如及时松绑,顺其自然。
你爱的人自有他们的命运,你也有权利享受你的人生,把关心与爱分还给自己。
![]()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句网友吐槽,很有意思。
为什么送祝福时,健康永远排在长寿前面? 因为总是先有健康,才有长寿。
的确,无论何时,总是先要“活得好”,其次再考虑到底能“活多长”。
更何况,影响寿命的因素很多,我们无法完全掌控。
但从现在起,努力过好每一天,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是最好的延寿秘诀。
人生下半场,学会善待身体,不透支健康;净化圈子,不消耗能量;修炼心态,不内耗情绪。
把关注放回自己身上,多爱自己一些,方能行得远、走得稳,高质量地延续生命的长度。
点个,与君共勉。
作者 | 明冬,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