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5 日官宣上映,延续了《康熙王朝》的英雄化塑造逻辑,再一次把清初统一台湾的名将——施琅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澎湖海战》这一部以台湾统一为叙事核心的影片,延续了二十多年前的影视作品《康熙王朝》对施琅的艺术塑造——将他刻画为一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忠勇果敢、运筹帷幄的海上名将。
![]()
可是在真实历史中,施琅这一位名将的人物形象远非简单的英雄模板,性格复杂得多,并不是影视荧幕上单一的英雄形象。史书中,他却是一个背负‘三姓家奴’骂名的复杂人物,在讲究“一臣不事二主”的古代,他的反复易主成了最大污点,以至于很多人攻击他是汉族人的叛徒、墙头草……
现在,本文在基于史料基础上,分析施琅为什么在当代影视作品中,都是如此热衷于塑造“英雄化”的形象,背后又是怎样的历史观与现实考量?
一“三姓家奴”?施琅充满争议的叛降史
1 施琅的出生
历史上的施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他1621年(明朝天启元年)出生于福建晋江龙湖镇衙口村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施大宣虽未出任高官,但家族属于地方士绅,家境殷实。
![]()
施琅自幼聪慧,个性好强刚毅,喜好武艺,对兵法颇有研究。在十七世纪中叶,明朝内忧外患,东南沿海一带面临倭寇的侵扰,自幼喜欢兵法的施琅选择了参军,在福建的明军中战斗,积累了海战和军事战斗经验。
1644年明朝灭亡后,忠于明朝的遗民、士大夫、遗民拥护明朝的皇室宗室,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南明政权,从事反清复明匡扶汉族王朝的活动。当时,控制福建沿海一带强大的海军力量,就是郑芝龙集团。
2 施琅第一次易主——投靠大清
作为明朝的军人,施琅原本想与南明政权一起抗清,于是投奔到自己同乡前辈、南明福建总兵,原本是海盗“海贼王”——郑芝龙的麾下,凭借其勇猛和才干,很快被提拔为左冲锋,成为郑氏军事集团中的一名青年骁将。
![]()
可是在1646年,清军进军福建,郑芝龙是一个黑白通吃的墙头草,看到南明成不了气候,接受清军的诱惑,决意投降大清。
善于识时务的施琅,决定跟着老领导郑芝龙走,从明朝投降清朝,这是他第一次易主。当时清军将领对郑芝龙有所提防,故意分离施琅与老领导郑芝龙的关系,令他跟着叫李成栋的新上司,是一个更早投降满清的明朝汉人将领。
李成栋在明末历史上也是个典型的反叛成性的“反骨仔”,一生反叛无数,时而降清时而复明。为清朝效力时,就参与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以及射杀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生擒绍武帝朱聿鐭,与吴三桂可以相媲美。
![]()
李成栋
3 施琅的第二次易主——跟随郑成功
当时,李成栋由于清军对他待遇不好,又扛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可是,第一刀不是砍满清八旗军,却是手下没资历的明军叛徒。于是,施琅在回福建的途中无意遭到李成栋部将郝尚久的暗算,损失惨重,两个弟弟都战死,最后死里逃生投靠到了老领导郑芝龙的公子——郑成功的手下。
这一回施琅从效忠清军,又倒戈倒向了明军,虽然第二次倒戈和易主是被动的。当时二十四岁青年的郑成功,血气方刚,出于对南明皇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清军蹂躏母亲的国仇家恨,就高举义旗,与软骨头反骨的父亲决裂,誓死走上反清复明道路。
加入郑成功部队的郑成功,凭借自己军事才能率兵东征西战,为郑家军谋得了福建稳定的大本营,成为东南沿海最强一支抗清势力。
![]()
3 施琅和郑成功的决裂
郑成功是忠于南明的忠臣,在管理军队上都是封建家长制,控制欲望强,法治严苛,强调部队下属对自己的绝对忠诚,对下属将领的自我个性和独立都是不允许,以及高度敏感。
施琅颇具军事才华,却也是很自信又强势,经常因战术决策和上级发生摩擦(如与郑成功部将郑联、郑鸿逵的矛盾)。所以,施琅强势作风令郑成功不安,埋下彼此猜忌互不信任的裂痕!
1652年,施琅与郑成功的关系,因为一个叫曾德的士兵彻底决裂,立下不共戴天之仇!
曾德曾经是施琅的亲兵,但人品的确不好。有一次他犯了军纪,惹怒了施琅;为了自保,曾德就投靠在郑成功身边当差,获得了郑成功赏识。
![]()
郑成功
郑成功看到属下没经过自己同意,擅自杀人做主,挑战了自己权威,也是火冒三丈,当即搜捕施琅以及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等人尽数落网。然后,就把施琅的父亲和弟弟都给杀了!
4 施琅的第三次易主——又转跟大清
当消息传来,逃命的施琅顿时五脏俱焚,悲痛欲绝。他想着,郑成功,我只是杀了你手下一个人,你却杀我全家,我也要报复,砍你全家。
于是,这一次施琅再没有任何人鼓动,第三次倒戈易主,转身投靠了清军,发誓对清朝死心塌地地效忠。此后十余年,他在清廷并不受重用,直到康熙年间,主动提出攻打台湾计划时候,才重新被启用。
![]()
二 功过交织的历史功绩
1 施琅的易主
施琅的三次易主,也被后人称为清初的吕布,“三姓家奴”!一切如顾诚先生在其经典著作《南明史》中明确指出:
“施琅本系海盗出身,反复无常,先背明附郑,再叛郑归清。”
可以看到,在顾诚先生看来,施琅的投降动机更多是个人恩怨,报屠杀亲人的不共戴天之仇,并非家国。
由于施琅反复无常的投诚行为,被认为是清初的吕布,“三姓家奴”,在民国至解放初期的史书中被归入“汉奸”之列。20世纪70年代后,史学界虽不再对其加以罪名,却也未给予褒扬。
![]()
《康熙王朝》的施琅
于是,世人好奇施琅真的如影视剧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位怀抱天下、矢志祖国疆土统一的理想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
2 施琅的功绩
影视剧中宣传施琅平台湾,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是有史料支撑的。他在朝廷中关于台湾弃留执政时候,力排众议,建议康熙一定武统台湾。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明确提出“台湾一地,弃之必酿大祸”,强调其 “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 的战略价值,最终推动清廷在台湾设府置县,将其纳入版图,可以看到维护国家领土统一的决心。
康熙二十二年的澎湖海战中,施琅率水师攻克澎湖,在流矢伤目的情况下仍督战不退,最终迫使郑克爽降清,可以看到收复国土的决心和意志力!
![]()
施琅攻台之后,曾极力主张保留军队驻守台湾,并强调其战略价值。这一点确实具有前瞻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标志着中央政府正式将台湾纳入行政体系。从这个角度看,施琅的战略眼光值得肯定。
3 施琅的有功有过
但史料同时记载了功绩背后的争议:他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为争夺权力“钩心斗角,互相掣肘”,拖延了征伐台湾的进程。收复台湾后,施琅虽然宣称 “以国事重不敢顾私”,却仍借机扩大自己在清朝朝廷的个人势力,其儿子施世纶、施世骠均获高位,可以看到利益之心太重。
《清史稿》直接点出:施琅虽然会打仗,但性格刻薄,杀人不少”,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施琅性格刚愎、手段严酷,不是影视剧的儒将、“仁将”的形象。一些历史学家分析,他主张一人带兵攻打台湾,也有巩固自身权力,扩大军事影响力,当盘踞地方军阀的考虑。
![]()
因此,施琅并非完美的圣人,乃是一个 “有功亦有过” 的立体形象,非影视中的 “完美英雄”。
三 塑造英雄:影视剧为何需要‘完美’的施琅?
回到影视创作本身。如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施琅,几乎成了“孤胆民族英雄”的完美形象。《康熙王朝》将施琅的人生轨迹简化为 “忠君报国” 的路线:先讲述他因郑成功猜忌,害得家破人亡的悲情。然后刻画他蛰伏十三年等待平台时机的意志力,结尾凸显他攻克澎湖时 “带血督战” 的勇武。剧中也刻意弱化了施琅两次叛降倒戈的历史纠葛,仅用 “各为其主” 轻轻带过。
之后,《康熙王朝》浓墨重彩地展现施琅在朝廷上力排众议、慷慨陈词:“台湾不取,东南永无宁日!”甚至在朝堂之上跪地请命,誓言收复故土,与康熙在“统一台湾”上产生了精神共鸣。这一种戏剧化处理,极大增强了施琅角色的感染力,却也严重偏离了史实,令人物成为观众易于共情的 “复仇者兼爱国者”。
![]()
在历史事实上,康熙帝对是否武力攻打台湾的决策,一直都是犹豫不决。当时,朝廷内部一些官员认为出兵台湾,劳师远征、风浪难测、后勤不继;真正能令康熙定下武统台湾决心,就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刑部尚书明珠等人。施琅固然是前线统帅,但绝非唯一决策者。可以看到,这一切都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在美化施琅的形象。
又如在电影《澎湖海战》(2023年上映)中,施琅被描绘痛恨分裂,心向国家统一的爱国将领,仿佛他对明朝或者台湾的明郑政权从来没效忠过。
在《康熙王朝》中,描绘施琅的“吞眼督战” 是虚构,真实史料仅记载 “流矢伤目”。之后,在影视剧《施琅大将军》为突出家风,加了“父子同上阵” 的剧情,渲染英雄形象。但历史上,施琅攻台前研究潮期十年,曾因台风两次兵败。
![]()
现在,对施琅影视形象 vs 历史形象弄一张对照表:
![]()
电视剧对施琅英雄形象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主流价值观念。
如在《康熙王朝》创作年代,两岸关系缓和的背景下,施琅作为“统一象征”价值被放大,满足中国民众两岸和平统一的需要。2025年《澎湖海战》预告片的发布,也是社会民众对台湾统一的渴望。
![]()
结语
这一种英雄塑造并非孤例,从岳飞、文天祥到郑成功,历史人物的影视形象总是随着时代需要被重新诠释。因此,影视作品必须要打造施琅为海峡两岸统一象征的符号,对他的三次易主,以及缺点却不提。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影视作品为了弘扬海峡两岸统一主题,就需要弘扬施琅的优点,把他作为维护海峡两岸统一和国家主权完整的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