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日电 记者手记:南极的故事期待新篇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顾天成
“感谢祖国,感谢亲人,勇担使命,再创佳绩!”
当铿锵有力的口号声伴着海浪声响起,有人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这泪水中,有牵挂,亦有骄傲。
11月1日上午,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雄浑的汽笛声划破长空,“雪龙”号和“雪龙2”号起航,驶向南极这片亘古冰原。
船上,身着统一红色冲锋衣的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们,挥舞着五星红旗和南极考察队队旗;码头上,送行的人群挥舞着手臂,目光紧紧追随亲人的身影。
“儿子能为极地考察事业作出贡献,我感到无比自豪。”王女士专程从湖北赶来,目送儿子许银辉随船出征。
许银辉是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方向的一名博士生,也是此次任务东南大学唯一派出的队员。
“我的任务是极地空间三维测量、无人机试飞和风光储能的创新试验。”许银辉坦言,“既兴奋,又觉得担子很重”。
与许多队员度夏后即返程不同,第42次南极考察队秦岭站站医职医生则将在秦岭站和驻站队员们一起越冬。
“冬季的极夜将是很大的挑战。”他说,此行携带了可穿戴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设备,一方面保障队员们的身心健康,一方面收集在南极极端环境下的医学数据,进行进一步研究。
随船的“90后”中铁建工员工张利新,今年已是第5次参加南极考察任务。他的父亲曾多次参加南极科考站建设工作。
“小的时候,看到父亲在南极拍的照片,一直特别向往。”张利新回忆说,父亲从未提及工作的艰辛,直到他自己成为一名队员,蹚进冰水里搬运物资,才理解父辈们在这片冰原上的付出。
起航的汽笛,意味着分离。有人父母年迈,有人子女尚幼,但他们选择暂别家庭的温暖,去追寻属于科学、属于梦想的极光。
“我爱人已经连续3年参加南极考察,每年回来,女儿都又长大一岁。”王雅楠的丈夫黄炎是南极考察队中负责飞行保障的队员。尽管不舍,她始终“做他坚强的后盾”。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支持,我们有信心圆满完成好每一次考察任务。”考察队党办主任程皝说。
每一次远行,都是为了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每一次分别,都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两艘巨轮渐渐驶向远方,南极的故事期待新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