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电费,已经成了全民头疼的事儿。
上议院的报告明说,英国电价比欧盟平均水平高出19%,就算天然气价格降了点,也没抵消多少。
![]()
可偏偏这时候,英国还得往清洁能源上砸钱——要实现净零排放,风能、太阳能、核能都得补。
但钱从哪儿来?要么加电费,要么增税,反正最后都是老百姓和企业买单。
这就成了个死结:长期看清洁能源能降成本,短期却得先挨一刀,谁愿意?
有意思的是,别人都头疼的时候,英国的能源科技初创公司却盯上了机会。2024年,全球气候科技投资跌了30%,英国反而涨了24%,一口气拿到45亿英镑。
这些公司没光喊“环保”口号,而是盯着一个更实在的东西:省钱。
一、电价高过欧盟19%,英国的能源困局咋来的?
英国算是欧洲电力私有化的“先行者”,可现在却成了“高价电典型”。
按理说,天然气价格降了,电费该跟着降,但英国的电价还是居高不下。核心问题出在“转型成本”上。
要实现净零排放,就得建风电、光伏、核电,还得升级输电网。这些都是百亿级的大投资,短期内根本收不回成本。
![]()
更棘手的是,电力需求还在猛涨。AI服务器耗电如喝水,路上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两因素叠加,电力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Tem联合创始人乔・麦克唐纳看得很明白,这局面再放任下去,民生成本蹭蹭涨,工厂得跑路,最后可能只剩旅游业撑场面。
政府不是没动作,加大清洁能源投资的口号喊了不少,但一碰到“涨电费”就卡壳。公众对短期成本上涨的抵制,成了转型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2024年的数据更直观:英国气候科技拿了45亿英镑投资,全球却跌了30%。资本敢逆势入场,说明这里面藏着能赚钱的门道。
二、初创公司不聊环保:省钱才是硬道理
资本盯上的,不是“环保情怀”,而是“真金白银的节省”。这波英国能源科技公司,全把重心放在了“降成本”上。
![]()
最典型的是Tem公司,去年刚拿了欧洲风投Atomico领投的1370万美元A轮融资。
这家公司不搞发电,也不建电网,就盯着“交易环节”做文章。他们做了个软件平台,直接把发电方和可再生能源用户连起来,砍掉中间商。
麦克唐纳算过一笔账,就这一个环节,英国市场每年能省出60亿英镑。
Tem对外卖的不是“可持续发展”,而是“成本节约服务”。麦克唐纳说,要是不能降成本,根本没人买账,现在行业早从“谈环保”转向“谈收益”了。
另一家叫AllyeEnergy的初创公司,刚融了250万美元种子轮,路子也差不多。
他们做的电池技术,既能给建筑工地、影视片场这些离网场景供电,又能在电网用电高峰时补能。但对外不说“减排”,只说“投资回报期能短到2年”。
![]()
创始人乔纳森・卡里尔的逻辑很直接:任何清洁技术,先得能赚钱,再谈减排。客户要的是投资回报,不是道德感动。
这些公司的宣传套路都变了。不说“该建更多风电”,而是说“建更多风电,你能拿到更便宜的电”,绕个弯子照样推进清洁能源。
2150风投的创始合伙人雅各布・布罗点破了关键:现在的机会不在建新设施,而在优化现有系统。用软件和AI把老infrastructure的效率提上去,省钱的空间大得很。
三、卡脖子的不是技术,是五十年前的老规矩
可就算找到了赚钱的门道,初创公司还是处处受限。问题出在监管上。
现在的电力监管框架,是半个世纪前设计的。那时候没人能想到,屋顶太阳能能给电网送电,电动车充电桩能反向输电,电池能帮电网调供需。
![]()
卡里尔就吐槽,现行法规禁止电网运营商持有电池这类发电资产,直接堵死了储能项目的一条路。
SmartestEnergy的CEO罗伯特・格罗夫斯更有体会,他把公司从20人做到800人,深知其中的难处。
他说现在电网的容量配额,常被那些没获批的项目占着,真正能落地的新项目拿不到资源。老牌巨头垄断着市场,新玩家根本挤不进去。
政策的反复无常更要命。现任英国政府虽说要搞净零,但两大主要政党都撤回了相关承诺。
卡里尔坦言,政策信号一乱,客户就不敢下单。企业要的是稳定预期,今天说要环保,明天又变卦,谁也不敢轻易投资。
这不是英国独有的问题,但英国的情况特别突出。明明有45亿英镑的投资进来,明明有公司能算出60亿英镑的节省空间,可就是被老规矩捆住了手。
![]()
对比一下欧盟的做法,他们刚改革电力市场,让可再生能源项目参与竞价,还通过容量市场保稳定,既给了价格信号,又没让投资者担太大风险。
德国更直接,试点“双向差价合约”,允许电网企业参与储能投资,灵活度高多了。
四、破局的关键:政策要稳,规矩要改
其实英国不是没试过解决问题,只是没抓到要害。
政府搞的“差价合约(CfD)”制度还算靠谱,通过“多退少补”稳定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收益,近三年58%的新增装机都靠这个政策推动。
2025年还要启动第七轮拍卖,放宽海上风电标准,延长合约期限,就是想把长期成本分摊到未来,缓解短期压力。
![]()
但光靠这个不够。布罗提了个思路,电网边缘能做文章,比如搞企业间的点对点绿电交易,绕开传统市场的高额佣金。
这种分布式的创新,不需要大拆大建,只要监管开个口子就能落地。
格罗夫斯的建议更实在:得让获批的项目拿到容量配额,别让“僵尸项目”占着资源。这样新玩家才能进来,市场才有竞争,成本自然能降。
最核心的还是政策连贯性。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一下给出十年的持续投入,投资者敢放心砸钱。
英国要是总在政策上摇摆,就算有再好的技术,再大的成本空间,也留不住资本。
还有供应链的问题。英国海上风电技术不错,但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成本降不下来。
2025年政府提了个目标,到2030年实现70%国产化,还想和中国在稀土、电力电子设备上合作,这步算是走对了。
说到底,能源转型不是“环保任务”,而是“经济账”。老百姓关心电费涨不涨,企业关心成本高不高,资本关心能不能赚钱。
![]()
英国的这些初创公司已经想明白了,把环保转化成“省钱”的实在好处,市场自然会买单。
但能不能真正落地,还是要看握着规矩的人。那些五十年前的老法规,那些反复无常的政策,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结尾
英国能源科技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场“新玩法”和“老规矩”的博弈。
一边是能算出60亿英镑节省的初创公司,一边是卡了几十年的监管框架;一边是45亿英镑的逆势投资,一边是高过欧盟19%的电价。
答案其实很明确:清洁能源和便宜电费不是不能兼得,关键是别让短期成本挡住长期收益,别让老规矩捆死新机会。
![]()
就像麦克唐纳说的,现在行业重心早从“谈可持续”变成“谈实际效益”了。
当环保能实实在在变成省钱的动力,当政策能给足稳定的预期,这场转型才能真正走通。
你觉得清洁能源和便宜电费能兼顾吗?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