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题为“以教育见世界”的第26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年会是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0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的国际教育年度盛会,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教育平台,每年吸引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0名教育工作者参加。
PART 01
重磅启幕:第 26 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聚焦 “以教育见世界”
10月30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年会并致辞。他指出中国政府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当前教育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在公共服务普惠优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等方面成效显著。尤其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后,中国教育正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怀进鹏提出坚持普惠公平、创新驱动、合作互鉴三点倡议,呼吁以教育之力回应时代之需、塑造美好世界。
10月31日下午,四川省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科学城一中党委书记邓友山应邀出席年会中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圆桌论坛并发言。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受邀的嘉宾仅有成都七中和科学城一中的代表。本次圆桌论坛以 “AI 赋能教育的下一步” 为主题,受邀嘉宾包括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全球教育交流学院主任 Lisa Xue、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中学校长朱林和安生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茅彦君等。
![]()
![]()
![]()
PART 02
实践分享:科学城一中 “学 AI、用 AI、创 AI” 的数字化探索
![]()
在圆桌论坛上,邓友山书记详细分享了学校以 “学AI、用AI、创AI” 为核心的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
AI进入课堂后,学生得以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互动式探究与跨学科深度阅读,可自主定制学习计划、匹配分层练习,还能通过 “心灵之屋” 智能体获得心理支持与安全预警;教师则借助AI完成课前学情分析、课件制作,课中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课后设计分层作业与个性化辅导,实现教学全流程精准赋能;家长也从担忧抵制逐渐转为理性看待,规范使用场景并主动学习AI知识进行监管。
为推动AI从 “新鲜玩意” 变为教学常态,学校通过系统规划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多元教师培训、升级理化生实验室与各类智能设备打造学习泛在场域三步走,成为AI赋能教学的生动例证。
邓友山书记提出,站在AI重塑教育的拐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但教育从感性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教学成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实现可测量、可改进、可优化。
AI是中立的 “放大器” 与 “加速器”,既赋能优质教育也可能放大不当实践,对师生均构成挑战;新时期教育需聚焦培养学生领导力、想象力与创新力,以人类高贵品格和关键能力驾驭AI,这是教育的新使命。
谈及AI在课堂中的未来展望,邓友山书记分享了深刻见解。AI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精准总结提炼既有信息、高效整合已有知识,为教与学提供了便捷的知识支撑。
他更期待AI能突破现有能力边界,在助力人类突破既有思维框架、探索未知可能、迸发原创想象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真正成为激发创新思维、赋能深度探索的得力助手。
![]()
PART 03
盛会亮点:国内外教育大咖共探 “人工智能 +” 基础教育新路径
![]()
本次中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聚焦数字文明新场域下基础教育的重塑,围绕 “人工智能 +” 背景下学习空间、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的重构深入探索。
活动集结了众多国内外教育界重量级嘉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东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鲁新等出席开幕致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宇作 “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变革与创新” 主旨报告,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校长胡安・曼努埃尔・科尔查多带来 “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国际洞察”;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马昱春就 “AI赋能教学赋了什么?” 开展主旨报告,还有多所知名中学校长及教育机构专家参与专题报告,全方位探讨AI赋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未来走向。
![]()
![]()
![]()
科学城一中教研室主任罗晓军和教务处副主任杜巧燕深度参与了本次研讨会,认真聆听行业大咖的前沿分享。他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干货密集、指导性极强,让人受益匪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