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发起的"无管中国行"宣传活动于近日走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本次活动以"展示无管微创技术全国应用成果、加速技术普及惠及更多患者"为核心目标,既是"无管中国行"系列的关键一站,更搭建起权威技术评估与公众认知间的桥梁。
活动特邀多家媒体参与调研采访,对话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教授,深度解读其团队开展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研究。这份依托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的权威成果,首次从安全、有效、经济及患者价值偏好等等维度,系统验证了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价值,为该技术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广范围落地,提供了科学且坚实的依据。
回溯技术源头,无管微创技术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目前已在胸外科肺结节切除手术中成熟应用,并逐步向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拓展,以"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特性,显著改善患者术后体验。目前已在全国多省份落地,在包括上海胸科医院、华东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等机构常规开展。
作为外科领域的创新标杆,无管微创技术以 "保留自主呼吸、无需气管插管" 为核心设计,彻底打破传统手术局限。
陈英耀教授介绍:"与传统胸外科手术需双腔气管插管全麻不同,无管微创通过喉罩或面罩通气,搭配局部麻醉与静脉镇静镇痛,从源头上降低咽痛、肺不张、气管损伤等并发症风险。"
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明确数据支撑:在全国20家三级医疗机构的698例匹配患者研究中,无管技术组在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上均优于传统微创手术组。
有效性层面,患者术后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控制及情绪状态5个维度均优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胸管留置时间显著缩短,首次下床与进食时间提前;安全性层面,无管技术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喉咙痛、声音嘶哑、气胸漏气等常见术后问题明显减少;经济性层面,无管技术组总医疗费用较传统组降低约13%,平均每例患者直接医疗费用减少4027元,按全国年21万例肺结节切除手术、95%参保率测算,年可节省医保基金约6.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评估将"患者生存质量"纳入核心指标,突破了传统评估仅看生存率、并发症率的局限。陈英耀教授强调,"过去外科领域可能更关注生命延长,但现在我们不仅要延长生命,还要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随着肺癌筛查普及,大量肺结节被早期发现,但也带来诊疗挑战。陈英耀教授指出,无管技术凭借其更短的康复时间和更佳的患者体验,有望优化现有诊疗路径。
无管微创技术在全国逐步推广,不仅源于自身优势,更与国家"医疗提质增效"的医改核心目标高度契合。
"可以说无管微创是顺应新医改要求的生动案例。"陈英耀教授直言,"研究证实,无管微创治疗效果更优、成本效益更好、患者体验更佳,总体费用还能降低。当前医改倡导价值医疗,要求新技术更具价值、成本更节约,无管技术完全符合这一方向,是外科领域解决'看病贵'的创新范式。"
此外,通过系统化、规范性的培训向全国多地区医疗机构推广,可减少患者对顶尖医院的依赖,进而缓解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契合医疗公平的原则。
不过,技术推广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无管微创对麻醉团队的自主呼吸管理、术中应急处置能力要求更高,对此,陈英耀教授建议:"技术推广需遵循'顶尖机构先行-积累经验-逐步下沉'的脉络,先在各地三甲、三乙医院开展,积累足够经验和样本量,确保效果与安全性,再考虑进一步推广。"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权威临床评估不仅为技术提供价值背书,还能通过持续观察不同医院应用情况起到指导作用,也有望支持进一步转化为政策应用,推动技术规范化普及。为更多患者带来优质医疗服务,为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陈英耀教授展望:"在与国际同行交流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该技术具备显著的国际推广潜力;建议后续需推动技术形成指南,将无管微创由'中国方案' 转化为'国际标准',为全球微创外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