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段视频,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两位笑容灿烂的外国留学生正对着镜头比心、跳舞。
视频的标题是:“全额奖学金、每月补贴5500元,在中国留学六七年,不花一分钱。”
![]()
她们说中文吗?不会。
来中国多久?六、七年。
学费?全免。
生活?“所有东西都给我们了。”
拍视频的博主惊呼:“我的天啊,我在英国读书花了好多钱!”
两位留学生笑着说:“我们不用花钱。”
镜头一晃,评论区炸开了锅。
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校园里,“留学生”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一种特殊身份。
他们不一定学得好,不一定会说中文,不一定遵守纪律——但他们住的是单间宿舍、领的是高额补贴、用的是最新空调。
与此同时,本国学生在八人间里打地铺,空调外机坏了一整个夏天。
今年夏天,大连海事大学给留学生宿舍换新空调的消息,引起舆论不满;重庆理工大学更直接——留学生宿舍装修未完,临时安排在女生宿舍楼的低层。
而在那段爆火的视频下,最扎眼的一句评论是:
“我上大学一个月生活费2000,他们5500还包吃包住。”
还有人说:“这钱是谁出的?”
其实,外国留学生的“优待”并不是秘密。
几十年前,苏联也干过类似的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学,最受照顾的一群人——不是科学家,不是党员干部,而是来自非洲的新兴国家留学生。
他们的机票、学费全免,补贴是本地学生的两三倍,不用上党史课,不用参加劳动。
苏联人私下调侃他们:“我相信社会主义,但我的生活像资本主义。”
半个世纪后,类似的场景在中国重演。
区别是,这一次,我们成了那个“照顾别人”的老大哥。
上海交大的两位留学生视频爆火,不只是因为“5500元补贴”,而是因为它揭开了一个尴尬的现实:
——在同一个校园里,有人“免费吃喝玩乐”,有人“贷款读书、打工糊口”。
“国际化”的旗号下,一些高校几乎到了“取悦式办学”的地步:为了吸引外国生源,宿舍要单间,补贴要高额,活动要多样。
甚至有学校配“学伴制度”,由中国学生带着外国学生上课、办事。
可问题是,谁来配我们的学伴?谁来补贴我们的5500?
教育资源的天平,开始倾斜。
留学生奖学金往往是专项资金,高于本国学生数倍;
他们能申请的项目、实习机会更多,审核更宽松;
一些高校甚至对留学生违规违纪“网开一面”。
不久前,一名外国留学生无证驾车撞死中国农村妇女,半月未赔偿,引发众怒。
当“留学生”成了豁免词,公平二字就成了笑话。
有人说,这是国家为了“吸引国际友人”,提升高校影响力。
但这话有个前提——吸引来的,得是真正的人才。
可眼下,一部分外国留学生连中文都不会,论文靠翻译,出勤靠打卡,学术水平远不及国内学生,却享受着更高标准。
那这还是教育吗?
还是一场“面子工程”?
中国并不是不该吸引留学生。
问题是,吸引不该以牺牲公平为代价。
我们当然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但前提是互相尊重。
我们也愿意提供奖学金,但不该高到让自家学生寒心。
一边是中国家长卖房供孩子上大学,
一边是外国留学生月领5500、免费吃住。
这不是国际化,而是不对称的慷慨。
从苏联的经验到今天的争议,我们都该明白: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是给别人补贴多少,而是能否让自己的孩子,被公平对待。
教育若失衡,心态就会失衡;心态一旦失衡,再多的奖学金也换不来尊重。
“国际化”不是跪着求来的,而是彼此平视的结果。
真正的开放,不是讨好别人,而是让自己更有底气。
那段视频的最后,两位留学生开心地跳起舞来,她们的笑容很真诚,也很轻松。
镜头外,一位中国学生留言:
“我也想跳,但我得去打工补生活费。”
这句玩笑,也许是整个事件最沉重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