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在记录着一所所高校走过的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代代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见证着一代代青春力量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青春作为。
中国教育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请跟随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脚步走进一所所高校,在一件件走过光辉历程的馆舍陈列中,感受跃动的时代脉搏。今天,一起探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四川大学博物馆→
探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聆听千年学府的青春之歌
![]()
巍巍岳麓下,浩浩湘江畔,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为世人瞩目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历经元明清各代兴学不辍。
悠悠书院,弦歌不绝。如今,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历史与哲学学院),构建起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绵延千年的教育、学术文化与研究传统在此赓续,活化在湖湘大地,蕴含于湖大师生治学求学的精神气质中。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从大门行进至讲堂,全文108字的清代《岳麓书院学规》碑就嵌于讲堂左壁。《学规》共18条,前10条讲如何为人,后8条讲如何做学问,文字明白晓畅,又蕴含深意,表达出务实认真又注重人伦的通才人格教育理念。
这一《学规》今天仍然“活着”。每年9月,在岳麓书院新生入学礼上,《学规》是全体新生集体诵读的内容,也被写在湖南大学学生守则的醒目位置。在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看来,《学规》蕴含的修身治学之道,影响了一代代书院人,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岳麓书院实行班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兴趣导师、生活导师‘四维’本科生导师制,采取小班化教学,目的就是发掘传统书院育人智慧,建设良好学风,在师生、朋辈的相互影响中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陈仁仁说。
文庙前坪是岳麓书院学生集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介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重视“习礼育人”,新生有入学礼、拜师礼,毕业有谢师礼;师生在清明节要去宁乡祭扫岳麓书院先贤张栻墓,端午节拜谒屈子祠,孔子诞辰日到文庙祭祀孔子。“‘三礼三祭’能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意识,也是尊师重道、见证成长的重要仪式。”肖永明说。
穿过书院文庙大成殿,从这里拾级而上,便来到了明伦堂、文昌阁。如今,岳麓书院明伦堂教学区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区域,庭院深深、古色古香的环境为学生开辟了独特的学习场所。
浸润式的学习体验和氛围,激发了学生将传统与创新结合的灵感。去年,岳麓书院2024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王朴纯以饮食文化读书会上的灵感偶得为起点,参与了项目“古食今味:沅陵虎溪山《食方》简的复原、活化与推广”,荣获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金奖。团队依据西汉食谱《食方》,用传统工艺成功复刻出2000余年前的米饭。“从文献考证到动手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验到历史‘活’起来的乐趣。有幸在千年学府读书的我们,更应当传承一代代岳麓学子那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匡国济时的情怀,学先贤言法,经世致用。”王朴纯说。
从宋代“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治学精神代代流传。“如今,湖南大学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湖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屹说。
探访四川大学博物馆:
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
![]()
相机、手铲、绘图工具安静地置放在探沟中,复原出1934年发生在四川广汉月亮湾的三星堆首次科学发掘的场景;照片墙上,记述着20世纪80年代四川大学考古队参与三星堆史上最大规模发掘的片段;一旁的多媒体影像,展示着近年来川大学子继续参与三星堆新一轮发掘的生动场景……
走进四川大学博物馆,《发现三星堆》篇章里,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示出三星堆遗址与四川大学之间的近百年渊源。
“馆内,三星堆、汉墓、四川民窑等丰富遗迹,记述着近百年来川大学者们的考古调查活动,揭示了四川的若干历史断面。”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说。
四川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14年,前身是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川大博物馆与百年川大一起生长,已发展成为一座自然人文综合性高校博物馆。
“在20世纪初,现代博物馆理念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大学博物馆的种子便在这里生根发芽。”汪东升说,川大博物馆一直以来突出高校博物馆的学术属性,发挥综合博物馆在收藏、保存、研究、教育等各环节的育人功能。
川大博物馆馆内如今珍藏的8万件特色文物、百万件珍稀动植物标本,讲述着一幕幕学科发展的历史,传递着严谨治学、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
“世界上共有将近1000种杜鹃花,横断山脉就集中了近40%的种类。”每每讲到此处,川大博物馆讲解员章雅婷都会向大家讲述一段背后的故事:“毛蕊杜鹃”标本由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方文培采集于四川康定,他在1928年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8个月累计采集植物标本达4000余号才最终完成……
2023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建成。新馆不仅展陈面积得到数倍扩展,还增加了服务于博物馆与学科教育的研学空间。川大博物馆公共教育与服务部主任梁英梅介绍,今年博物馆已经面向中小学开展了近200场活动,有2.6万人次师生参与了博物馆的公益课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川大校训,目前川大博物馆以“西南天地,云汇大川”的气魄收纳进西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精华,如一本“百科全书”讲述着这片土地的锦绣多姿。
“川大博物馆将在服务国家一流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研究以及世界交流互鉴中积极作为,努力创建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汪东升说。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8日01版,原标题《聆听千年学府的青春之歌——探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5年11月1日02版 ,原标题《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探访四川大学博物馆》
图片来源|微言教育、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郑翅 陈朝和
责任编辑|梁瑞哲
校馆弦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