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新生进了哈佛的门,黑人新生却少了一截,这张对比表一公开,美国舆论就炸了。特朗普更是第一时间跳出来,盯着数字不放,说要查个水落石出,他的语气像在超市抓特价,生怕漏掉什么。
说数据先:哈佛今年招了1675个大一新生,41%亚裔,比去年多了4个百分点;黑人学生只剩下11。5%,比去年掉了2。5个百分点,比前年的18%更是像溜滑梯。拉美裔也从16%滑到11%。白人多少?校方干脆没报。
我盯着这串数字,脑子里蹦出一张跷跷板:一头是亚裔往上翘,另一头是黑人和拉美裔往下掉。背后推手是谁?最高法院去年把“平权法案”给摁停了,说不能再按肤色给加分。现在效果一闪,哈佛的多样性马上缩水。
特朗普没闲着,他这几年就盼着能抓学校的辫子。他说,要把大学的录取数据全扒拉出来,比对“是不是还在按肤色照顾人”。他要当那个站门口看的“成绩警察”。很多学校听了心里犯嘀咕,数据公布速度突然变慢——今年才不到20所顶尖校亮了底牌,比去年少了一半。
![]()
哈佛本届还恢复了SAT、ACT成绩要求。疫情那阵子说“可选”,谁爱交谁交。现在一收网,报告说竟然有些考生打起了退堂鼓,申请量回落。但就算这样,也比疫情前高了10%。成绩卡一摆,人人硬碰硬,结果是高分扎堆的亚裔冲了进来,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这会儿你可能好奇:普林斯顿、耶鲁呢?普林斯顿最新一届黑人占比只剩5%,回到了1968年的老底。耶鲁表面上变化不大,可是内部人士悄悄说,校方对“多族裔”标签拆分得更细,看上去平了,其实黑人的绝对人数也在往下掉。哈佛自己还打了个补丁,把“多重身份”的学生分摊到各个桶里,这操作,呃,挺高端,可也更迷糊。
有人说这是“公平录取学生”组织的胜利。这个组织当初一纸诉状把哈佛告到最高法院,控诉给亚裔打低分。判决一锤落下,亚裔比例果然上来,他们拍手叫好。可问题来了:如果只看分数,谁来保证校园里还有不同故事、不同视角?哈佛内部有老师私下吐槽,“全班刷眼一望,像在上AP微积分小班”。这梗虽夸张,却扎心。
评论一句:分数是最硬的吗?有个学者一针见血,“SAT看不出一个人能不能架起社区,能不能写出《哈姆雷特》”。但特朗普派不吃这套,他们把“盯数字”当成竞选提款机:你瞧,黑人少了说明以前有“倒贴”,亚裔多了说明我们纠偏成功。一老爷子把复杂的社会分层当成电视真人秀,开场就要冲收视率。
![]()
被挤下来的黑人学生去哪儿?不少转头涌向州大、黑人学院,或者干脆去社区大学压一压再申。洛杉矶有个黑人高中老师跟我说,他班里一个学霸,SAT刷到1500+,去年春天还做梦去常春藤,今年直接改签公立大,说“我不想当背景板”。这份失落,没人统计。
而亚裔家庭这边呢?华人家长群里喜气洋洋:“看,拼成绩总算有用吧?”可转身又犯愁——“学生数量多了,奖学金会不会变难抢?”有人算账:哈佛说45%学生学费全免,可真到报到那一步,机票、保险、生活费一叠数,还是肉疼。于是微信群里又有人给出方案:凑个学费众筹表,邻居每家出一点,这就是咱小区版的“平权”。
别只盯着哈佛。最高法院还没消停,新一轮审查说不定还要延伸到实习名额、奖学金评定、甚至老师招聘。你以为只是数字游戏?可别忘了,资源就是未来的话语权。进哈佛、耶鲁的那批人,十年后大概率入驻华盛顿、华尔街、硅谷。今天少了谁的面孔,明天社会的决策桌上就少了谁的一把椅子。
大学也不傻,正摸索“绕路”方案。有的开始重押地理多元,比如关注邮编,把贫困县、低收入社区列单独指标;有的干脆取消Legacy加分,对富二代也说“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特朗普那边立法盯“隐藏的种族代理”,连College Board推出的“Landscape”工具都赶紧下线,生怕中招。猫抓老鼠,追着追着,猫自己也嘠吱叫:要不要连乐高社团面试也录像存档?
还有一层看不见的焦虑:国际生的口袋也被摸了几次。移民限制、签证审查、地缘政治,全堆一起。哈佛2029届国际生比例从16%掉到15%,看似一丁点,其实背后是不少学生在使馆门口排长队后,叹口气改投欧洲或亚洲高校。他们带着奖学金、带着故事,绕道去了别的国家的实验室和图书馆,美国说不心疼?才怪。
我这几年蹲新闻,看见的规律是:每逢经济吃紧或选举逼近,话题一定回到“谁抢了谁的位置”。工作也好,上学也罢,总有把复杂问题贴成简单标签的冲动。可真去高校食堂坐一圈,你能听到的,是学生A用韩文喊“”,学生B回一句西班牙语“Tengo hambre!”, 还有学生C拿着手机给家里人视频说:“妈,我在试吃龙虾卷。” 多样性的味道,就在这些声音里,没了就会寂寞。
有人问我,事情会怎么收场?老实说,短期内看不到回转的急刹车。最高法院裁了,白纸黑字写那儿。特朗普摆出“监票员”姿态,民主党也只敢在州里慢慢补洞。可我赌一把,大学那批招生官不会轻易认输,他们手里还有论文、有面试、有推荐信能调味。问题是,游戏越隐秘,普通人越看不懂,这是不是比明着跑分更公平?我心里也打问号。
我扔个悬念:等到明年再数人头,如果亚裔继续飙高,黑人还在掉,你猜社会上会不会冒出“是不是该给亚裔设上限”的新辩论?轮流做庄的老戏码,美国人一点也不陌生。到时特朗普会说什么?拜登又能怎么办?看着吧,好戏还在后面。
回到家长群。星期五半夜,朋友小李发来短信,“孩子刚拿到哈佛offer,咱得包饺子庆祝下。” 我祝贺完,又忍不住提醒他:别忘了给娃讲讲同学的故事——因为下一节课上,你孩子左手边可能是拼命借钱、来自底特律破败街区的同窗。能不能互相听一听彼此的故事,决定了将来美国这锅“民族大拼盘”是越煮越香,还是一锅寡淡白粥。
写到这儿,夜深了,华盛顿那边大概又有人在推特上刷起话题。数据就像一盏强光灯,往哪儿照,哪儿就发热。可教育这口大锅,光靠灯照不熟,终归得慢火慢炖。来年再见哈佛新表格时,我们再翻翻菜谱,看看锅里还剩几种颜色?拭目以待。
今天的数字只是开端,背后是几十年积习、几亿张选票和无数家庭的梦想搅在一块的浑汤。谁都想喝头汤,可锅就这么大。能不能既保公平也保多样?美国自己得拼脑子,我们只管搬好瓜子,继续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