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我国农业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耕地质量退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挑战。土壤,这一农业生产的基石,其健康状况与肥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如何通过系统性科技创新,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优化肥料利用效率、推动土壤生态修复,已成为亟待破解的核心课题。
在此背景下,10月30日-11月1日,以“绿色高效技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土壤肥料分会成立大会暨水肥一体化与生防一体化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盛会汇聚了来自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领军企业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以“水肥一体化”与“生防一体化”为代表的绿色关键技术,为应对上述挑战提供科技赋能与解决方案,并搭建起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
![]()
合影留念
分会成立:构筑产学研用与国际合作的枢纽
土壤肥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绝非单一主体所能完成,亟需一个能够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对接国际的专业化平台。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土壤肥料分会的应运而生,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
![]()
冯忠武
成立大会上,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冯忠武宣读了同意土壤肥料分会成立的批复,并向土壤肥料分会会长张树清等分支机构成员颁发了聘书。这一专业平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土壤肥料事业进入了协同创新、聚力发展的新阶段,必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罗长富
会议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罗长富在致辞中为分会明确了三大核心定位:行业发展的“助推器”:聚焦土壤健康培育、绿色肥料研发、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等核心领域,整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落地。国际交流的“桥梁纽带”:积极对接全球土壤肥料领域的先进技术、优质资源和高端人才,通过组织国际学术研讨、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助力中国技术“走出去”与国际经验“引进来”。政策落实的“服务平台”:及时传达国家产业政策与标准规范,反映行业企业诉求,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会员单位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全方位服务。
![]()
![]()
![]()
![]()
授牌仪式
技术前沿:水肥一体化——迈向精准、智能与协同
提升水肥利用效率,是保障粮食安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从“可用”到“高效”、“智能”的进阶之路,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张树清主持。
![]()
张树清
![]()
杜森
肥水协同提升单产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在《肥水协同促进单产提升》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科学施肥增效的行动方向。他强调,行动需聚焦“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两大安全,遵循“精、调、改、替、管”五大技术路径,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集成,通过高效精准施肥、绿色种养循环、旱区节水增粮、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等行动“四轮驱动”,实现肥与水的协同效应,挖掘粮食单产潜力。
![]()
秦安振
遥感监测与变量灌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安振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肥遥感监测与应用研究》报告中,直面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轻简化装备研发与滴灌变量协同方面的不足。他的研究通过构建水肥变量联动系统,旨在突破精准水肥技术卡点,开发适用于大田的轻简化变量滴灌水肥一体化装备,为黄淮海这一重要粮食产区的单产提升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路径。
![]()
蔡九茂
物联网驱动系统升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副研究员蔡九茂所作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报告,则展现了技术发展的未来图景。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感知、决策与控制的灌溉施肥系统,能够实现按需、按时、按量的精准水肥管理,极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守护:生防一体化——构筑土壤健康与植物免疫屏障
在追求产量的同时,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健康、防控土传病害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维度。生防一体化将生物防治融入生产管理全过程,为土壤健康构筑起绿色屏障。
![]()
李世东
集约化农业的病害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世东在《农业现代化、土壤病害和微生物制剂》报告中,深刻揭示了现代农业特征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品种遗传抗性脆弱、农田生态抗性丧失、病原物持续累积与毒力增强、传播加快及环境更利于发病。他指出,基于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集约化种植仍是未来必由之路,但这客观上增加了病虫害严重发生的风险。
![]()
魏海雷
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挖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主任魏海雷在《微生物资源保护体系与挖掘利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国家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工作。对微生物资源的系统性保护、鉴定与功能挖掘,是开发高效微生物制剂、实现生防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堪称土壤健康的“种子库”与“基因库”。
![]()
闫湘
完善肥料管理与资源体系
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管理规范与完善的资源体系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肥料登记评审处处长、研究员闫湘所作的《肥料登记管理相关要求及标准解读》专题报告,为行业厘清了产品准入的政策边界,确保了投入市场的肥料产品安全、有效、规范,为绿色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驾护航。
多元产品方案助推技术落地
在技术落地的具体实践中,企业代表们分享了多元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北京中农富源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徐永明阐述了微生物菌剂如何作为核心载体,在水肥与生防一体化中提供绿色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有益微生物的植入,实现土壤改良、养分活化与病害抑制的协同增效。山东爱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常广乾则介绍了“利百农”创新型有机水溶肥的探索与应用,为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了精准供养的新路径,旨在提升肥料利用率并改善根际环境。此外,北京中农科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洪帅重点探讨了火山硅粉剂的独特价值,其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保水保肥以及增强作物抗逆性等方面的作用,为水肥与生防一体化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与优化。这些来自市场前沿的创新产品与实践案例,共同展现了通过物化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巨大潜力。
展望未来:协同创新,共筑沃野良田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与花卉研究所及种质资源库,实地感受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财富。
![]()
![]()
![]()
![]()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土壤肥料分会的正式成立,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应对土壤健康这一世界性难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双重驱动。以“水肥一体化”和“生防一体化”为代表的绿色高效技术,正成为提升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未来,随着土壤肥料分会这一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将进一步凝聚,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经验将加速流动与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中国的沃土良田将更加健康、丰饶,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根基,同时也为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
关注生物有机肥行业前沿资讯/最新热点,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作者/编辑/责编:张亚静
监制:张博群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